1. 做题背后的潜藏危机
在上课时,面对一道错题,甚至是做对的题目,当我提问:“你当时为什么选D?”很多同学无奈地回答:“不知道……”遇到这种情况是很令人头疼的,因为这意味着一个隐藏的炸弹,就这样埋在深处,等待着它下一次未知的爆发。
所以这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当我们在做题时,我们到底在做的是什么?最平庸的答案是:完成老师的作业。当然少部分同学连这个平庸的答案都做不到时,我就只能吐血找其他激励或惩罚方式了。
好,我们回到这个最平庸的答案:完成老师的作业。这句话听起来就饱含苦楚和被逼无奈,当同学们抬起沉重的手和笔,写下你认为的答案,直到完成最后一题,交差完事,然后瞬间满血复活,打开朋友圈和王者吃鸡,是否想过:最终你到底得到了什么?又遗憾地丢失了什么?
首先你得到了最表面的完成作业,这是一个最具有迷惑性的结果表象,但它是很难衡量过程质量的,如果你的做题过程是个豆腐渣工程,不用等到老师发现问题,经常是当你对完答案,错误的过程就已经过了可追溯期,你的思路和做题原因就这样消失在风中,只剩你一个人在风中凌乱地思考:我当时到底在干啥???为啥选了这个???
2. 核心解决方案
好,那么我们就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当时到底在干啥?”既然瞬时记忆非常短暂,经常回忆不起来,那就要请出我们的标题了:强力做题——必须要靠即时的记录和反馈,留住当时的思路、过程和疑问,否则,这些东西都会消失在你的脑海中。
既然需要做的是即时记录和反馈,那为什么要强调强力做题呢?因为这是最基本的前提,很多同学做题时太过绵软无力,答案的选择似是而非,像墙头草一样任意摇摆,做题过程看似行云流水,实际漏洞百出,所以当我们做题还达不到庖丁解牛一样熟练时,请务必先了解好题目这头牛的结构组成,强力思考你的做题过程,每一步的依据是否精准,衔接是否得当,切忌只听高分同学简单的“这样不就搞定了吗?”这种貌似轻松无为的简单结果,很可能隐藏了底层坚实的地基,如果只是简单模仿,就很容易变成空中楼阁,摇摇欲坠。
以上的逻辑适用于多种考试,以及生活,举一个我教科目的例子——ACT科学。
第一个同学:经过完整初中以上国际理科课程教育,且托福90或100以上;
第二个同学:无明显理科优势,托福80以下。
这两个同学在看到考察实验的较难题目时,前一个同学可能是一马平川偶有颠簸,后一个同学可能就是鬼哭狼嚎,山路十八弯了,前一个同学偶尔出现短板,可以用其他长板迅速补救,后一个同学一旦出现短板就可能深陷泥潭了。
3. 自救指南
那怎么自救呢?当然是强力做题了,深挖自己每个过程中的漏洞,直接针对考点,把潜在的考察点一一补足,具体到做题过程中,先摒弃掉似是而非的做题方法,可以用下面的清单检查你的做题过程:
a. 是否对做题关键节点有标注
b. 是否做题过程思维线有跳跃
c. 选出答案是直选法还是排除法
d. 是否标记模棱两可的选项,能肯定排除的和不太肯定排除的选项,是否分类标注
e. 如果是凭感觉,那大约方向是什么,你可以精准推导到哪一步
f. 当时的做题困难集中在哪一点上
g. 做题时,猛然在脑中一闪而过的,可能有用的思路和做题方法,是否记录在旁边
上面的清单适用于各类考试,也可以随时根据考试特点进行调整,如果你的考试是机考,那拿出一张纸写备注,或者用可以修改的word版;如果你的考试注重速度,这样记录时间不够,可以一套题写完整过程,重在练习思路,而另一套题迅速作答,练习熟练度,都有可以解决的方法。用上面的方式做完题目,才叫强力做题,而你给这次作业赋予的意义也就发生了本质改变,不是平庸的“完成老师的作业”,也不是稍微高级一点的锻炼应试能力,而是以这次作业为载体,训练自己思维的缜密程度,提升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自己做的事情赋予一个实在的、更高级的意义,本身也是让自己坚持下去的动力。
4. 200%以上的自我成长
好,谈了这么多,下面是貌似更虚,实际更实在的部分。有些时候我们谈怎么挤出时间,有些时候我们怎么谈提高效率,但是我们再回头看看刚才的两类同学:一类是“完成老师的作业”,另一类是在“强力做题锻炼思维” 时,顺手“完成老师的作业”,真是细思极恐啊,后一类同学好像用了相同的时间,完成了不止两倍于第一类同学的成长,这就是很多人说的相同生命长度,不同生命厚度吧~
那最后的问题就留给你啦~你希望自己是哪类同学呢?你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也是类似特点呢?欢迎留言转发~
参考及推荐阅读:
1. Man’s Search for Meaning《活出生命的意义》 Viktor Frankl
(敲黑板!这本严重推荐的不是毒鸡汤,是美国国会图书馆选出的“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作者是经历过纳粹集中营的精神与精神病学教授,有问题请维基百科)
2. 李笑来 得到专栏
3. Trying Not to Try 《无为而为》 Edward Slingerland
北京新东方 王忠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