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我又想念起老家原先的老屋,那时家里虽然没盖楼房,只有一幢普通的砖瓦房,但胜在有个小院子,用一米高的砖墙围起来,内里铺上水泥。那时放寒假时,冬日暖阳下,院子里晾晒的被子围成一个四方形,我搬把椅子,坐在其中,躲过了冷风的侵袭,只尽情享受阳光的温暖,此时拿上一本喜欢的小说阅读着,真是幸福感油然而生。
房屋门廊边的墙上挂满了晾晒的腊鱼腊肉香肠,在太阳的炙烤下,冒着晶莹剔透的油光,不时还有一滴滴的油水滴下来,望着那些农家特制的腊味,我就畅想着过年时大快朵颐,馋得人口水都要流出。
小时候,也时常看姑姑姑父做腊味,从小对吃食无比热情的我,每次家里做腊味都是无比兴奋,记得做香肠比较复杂,先要将新鲜的肉,按肥瘦分别切成一小块的样子,然后按照四六分配比,加上一定比例的盐、白酒、白糖等调料搅拌均匀,再用专制香肠的机器,手动灌入肠衣内,灌装后,还要用牙签细细的戳出一些小孔放掉多余的气体,才算完成。做香肠最好选在有阳光的天气,这样做好可以直接在阳光下晾晒,不容易坏,一般连续十几日晾晒就差不多能吃。
再说腊肉做法就较为简单,最好挑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据说这样的腊肉做成不柴不塞牙,印象中姑姑就是把盐和十三香放锅里炒热,直接涂抹在新鲜肉上,确保每一处都涂抹到位,然后放置在瓦缸里,铺上塑料布,压上笨重的石块,静置一周,挑选一个晴朗天气,取出用温开水洗掉浮盐,就可以晾晒了。曾记得读书时,姑父清早时常将腊肉洗净切成薄片直接放饭上蒸熟,乡下的土灶,大锅蒸饭的香气附着在腊肉上,腊肉的香味更为浓郁,就着蒸熟的腊肉下饭,使得寒冬的早晨都充满着暖意。那是我多年来,仍然难以忘怀的美味。
过年当然也少不了鱼,每逢冬至后,老家的很多鱼塘就开始抽干水起鱼,当年家里好几个叔伯都养了鱼塘,每年少不得会送我家一些,记得每年寒假,一大桶的鲫鱼,有大有小,加起来好几百条活蹦乱跳的,那时我最乐意做的事,就是清理这些小鱼。把鲫鱼全部倒入大洗衣盘里,搬个小凳子,拿上菜刀菜板,一条条的剖肚抠鳃,待清理完,几乎要一上午时间,虽然手由于长时间浸泡在冰冷的水中,早已红肿的失去知觉,可我仍乐此不疲。清理完毕后,姑姑就会将鱼用盐腌制好放入缸内压实三天左右,再取出直接晾晒,晒得半湿半干时,拿油煎成金黄色,是最好的下饭菜,有时馋得直接当零食吃,真是越吃越想吃。
腊味的咸鲜香总是能轻易的触动我味蕾让我欲罢不能。成家后,我也尝试自己做过腊味,以前只是打打下手,从来就没有真正调味,记得第一次做腊肉腊鱼时,急火火的打电话回家问如何配比盐。其实,腌制腊味,盐放多少最为关键,放多了咸的发苦,就少了鲜香,放少了又怕容易坏。于是多年后,我才获知,腌制十斤肉要放二两三钱盐味道最为恰当,而十斤鱼则放三两盐差不多,这也正应了咸鱼淡肉的道理。至于其他香料、调味料,则可以根据个人喜好。
此时的我,时常在上下班的班车上,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寻觅人家晾晒的腊味的身影,仿佛望着就有种幸福感涌上心头。我想,那些沐浴在阳光下的腊味,应该算是新年到来的第一报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