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多了路好走”,“人脉就是钱脉”......这类“人生智慧”我们应该听过不少,但人脉是不是真的那么重要呢?
应该说,在互联网以前的时代,多积累人脉确实是较有效的生存法则。
因为以前信息不对称,而且很多领域都有壁垒。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求医上学,甚至就业择偶,有个懂行、能说得上话的熟人帮帮忙,往往能事半功倍。同时,多交朋友等于是给自己架设了一张人肉信息网,这张网越大,越能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更快找到和把握住机会,从而在竞争中保持优势,这就是以前所谓的“混得开”。
这种生存法则在今天还有必要吗?
如果你是从事销售、外联、商务之类需要广泛连接人的工作,我觉得还有必要。如果不是,那我持保留意见,以下的观点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首先,互联网的“连接”属性在这几年来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你和任何你想要知道的信息,只差一次输入和一个回车键,并且只要你有一台手机,总有各类服务等着你:
你吃饭,有各类外卖平台为你送餐;
你出门,有各种出行方案任君选择。
看医生可以网络预约,找工作可以线上挑选。
你还可以利用各类细分平台,可以找到你需要的专家顾问、兴趣辅导、月嫂保洁、甚至合伙人、男女朋友......
如果这些只是小儿科,那我告诉你,只要你有足够的交换价值,通过互联网直接和企业大佬、演艺名人直接对接沟通,也绝非难事,相信我,这不是资源问题,只是方法问题,甚至网络上都有人靠传授这些方法开课赚钱。
所以我大胆地预测,在未来,“人脉”这种为了潜在的利益交换的社交会失去了必要,因为大部分你在朋友那里能找得到的信息和帮助,都能在互联网里找到替代,而且响应更快,选择更多,价格更透明。即使是暂时还不能替代的领域,也会有眼尖的生意人盯着,在合适的时机迅速切入填补空白,说白了,只是时间的问题。
我想,“朋友”的意义,应该慢慢地回归到一种基于价值观和爱好的精神需求,现实地讲,真正需要经常联系互动起来的,其实只有那么一小拨志同道合的人。
另外,除了没有必要,我们其实也没有能力维系庞杂的关系网络。人类学家邓巴曾经研究提出,每个人的社交人数上限为150人,而深入交往的人数为只有20人左右,至于其他的人,你甚至都没办法保持一年一次的稳定联系。我也粗略地统计过,身边的朋友的微信好友数普遍超过了500+,甚至1000+,我们远远突破了150人的上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过载。
如果说“社交过载”有点抽象,那么朋友们,滑动一下你的微信好友列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份冗长的名单里,除了你的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有多少你不熟悉,甚至认不出头像昵称,叫不出名字,不知其性格的人,静静地躺在那里。如果可以,请点开对话窗口,你会发现你们之间在那句“多多交流”之后的客套后就再也没有了交流,彼此成为对方数字世界里的一串冰冷陌生的符号。只有在偶尔地刷朋友圈(说不定早屏蔽了)和群发的时候,ta才冒出来......想必有时候你也会很困惑:
这么多“好友”对你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说到群发,前几天我在线下做了一个《朋友,别再给我群发了》的分享,交流时有朋友善意地提醒我,说观点可以不要太绝对,可以给到一个解决方案,比如把群发的早晚鸡汤换成个性化的语音消息,这样大家会更好接受些。我非常理解朋友的好意,但其实这种调和折中,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目前社交软件上的这些群发、自动回复、自动祝福等等“贴心”的小功能,它本质上都是为了帮助我们维护这个超出精力范围的庞杂的社交圈,但其实真正问题的核心是:
也许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认识或维护这么多人。
作者:吴明明
自媒体“铁西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