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给了人们更加强烈活着的渴望。
人间不值得的呼喊,这段时间再也没有出现过,如今每个人想的都是,如何躲过病毒,如何在这场国难中存活下来。
1
23日上午,29岁的消化内科女医生夏思思,在抗击疫情一线不幸感染新冠病毒肺炎,抢救无效去世,2岁的还以为妈妈在上班。
20日,彭银华医生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去世,年仅29岁,他的结婚照被投射到会议室的荧幕上,成了遗照,因在一线抗疫的他而推迟婚礼的他,再也无法兑现对爱人的诺言。
23日,湖北孝感抗击新冠肺炎一线医生黄文军医治无效去世,妻子感言“他选择了赴国难,抛下我和孩子走了”,让人泪目。
18日上午,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感染不幸离世,同样抗战一线的妻子追着殡仪车痛哭。
在疫情好像已经逐渐缓和的这段时间,前线已经有多名医生因抗战不幸感染而去世,他们用生命守护着全国人民。
没有愿意失去自己的亲人,没有人愿意在危险的地方搭上自己的性命,他们选择逆行,只是因为别无选择,生活并没有给他们别的选项,在疫情面前,这是他们毫不犹豫的责任,而这份使命感,让他们冲在前面。
这一代的医务人员,多数是当年非典时期被保护的80、90后,而这一代的他们,在医疗环境受到时代的严重冲击而每况愈下的时候,没有享受到足够的尊重,却要在人员、物质紧缺的环境中为抗战做出他们能做的一切。
这个“一切”是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
生命有时不堪一击,但是无论医疗环境差到多么让人寒心的地步,平时看惯了生死的医生,在生死面前,也不愿就这样离世界而去,也想在这哪怕黑白颠倒的世间过着琐碎、伤神的生活。
2
疫情明显爆发的开始几天,大家最关注患病人数以及死亡人数的增长速度,从一倍、两倍到十几倍的增长,让人们意识到又一次“非典”到来了。
鲜少接触网络而消息闭塞的老人开始还不配合佩戴口罩,超市里熙熙攘攘的空间里还有人没有做任何防护措施,直到各个省开始启动一级响应,城市、小区、村庄都开始半封闭的时候,所有人都默契地开始“隔离”。
没有一个类似的声音说“这人间本就不值得,刚好病毒来了带我走吧”。
每个人都想活着。
在切切实实的生死面前,所有的生存逆境、生活琐碎都成了背景板。
有的人从确诊感染到去世,短短只有3天的时间,有的家庭聚集感染各自隔离治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没有再见,有的父母疑似感染被隔离观察却失去了独自在家患有脑瘫的儿子,17年从未放弃,却最终最后一面也没见到。
很多人以为岁月很长,而有时候它可能短到来不及道一声珍重。
如果现在你还在家人身边,就多一点耐心,因为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3
如今疫情已经有好转的迹象了。
患病人数不再迅猛上涨,多名患者治愈出院的好消息一波一波传来,前线医务人员的乐观状态也感染着全国人民。
被迫居家隔离的时间里,有的企业也被迫停业,比如餐饮。而有条件的企业全部采取了远程办公的方式延续企业生命。
人们都意识到的工作的重要性,不是工作离不开你,而是你离不开工作。对多数只靠时间换取一份收入的人们来说,停业,就代表生存危机。
可是大家都想生存下去。
远程办公大规模开创了新的工作模式,在线产业此后定会进一步发展,不停歇地在封闭的缝隙里寻找出路,气馁、放弃是不存在的,让损失和伤害最小化是当下所有人正在做的事情。
人们常常会低估自己对苦难的耐受力,其实生命力之顽强,熬得过所有不平顺的日子。
疫情会很快过去的,这是目前大家已经默契地有共识的事,很多人都已经在想着之后的生存问题了,比如如何调整疫情冲击带来的盈亏。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活下去。
当一切恢复如常,生活重归正轨,谁还会记得那些在前线抗疫牺牲的医务人员、志愿者,谁还会体谅医疗行业的不易。就像当年的“非典”一样。
但无论是否有人记得,岁月长河里,他们曾经实实在在地伟大过,但他们不是因为伟大和牺牲才值得被尊重,平常生活里每个生命的辛苦和努力本身都值得被尊重。
这世界或许不值得,可活着值得,这不值得的世间里碰撞出的喜怒哀乐才是活着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