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阅读一些作品,感受到许多渠道总在潜移默化地宣传一种观念——新的阶级分化已经形成,而你究竟处于第几层?
听起来,这似乎是一个很深刻的社会研究议题,但阶层、分化这些带着些许严谨的字眼,似乎又无形之中,早已深扎我们内心,在某天某个场景某些人提及它时,许多人总是不自觉地陷入一种焦灼不安的情绪之中。
我曾迷惑于这种不安的来源,究竟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还是因为对于未知的恐惧?
许多作品向我们解答,安全感更多只能是自己给自己,恐惧感更多是因为自我对未知的想象。
于是我更加困惑,这种对某种观念的焦灼感,又来源于何处?
《风雨哈佛路》这部影片,单从片名而言,本以为会是个励志向上,教会大家如何学习考上名校的成功故事,结果观到影片一半进度时,感受到更多是种种生活给个体抛来的难题,扑面而来的压抑与沉重。
丽丝的真实经历,已超出了我对这部影片的预期,而丽丝的坚定,也超出了我对青少年韧性强度的认知。
8岁的丽丝,家住美国贫民窟,父母酗酒、吸毒,家境一贫如洗。面对学校的老师、同学,对于生活抛来i的难题,她感到无助、恐慌,窘迫。
因此她不喜欢去学校,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向老师同学讲述她的情况,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身上会有味道,甚至对于内裤,她唯一懂得的处理方式,便是穿着它,直至烂掉。
作为观影者,看到这些场景时,很想帮她一把,帮她对着老师,讲出丽丝真实的家庭情况,让她不要感到绝望,或许同学们都会帮着她。可同时,自身又深刻地知道,讲出来这件事情,对于丽丝而言,是有多么的煎熬与不容易。
家庭的贫瘠,使得丽丝的自尊心更加敏感。把自己的所有窘迫摆上台面,然后呢?接受大家或同情或讥讽的馈赠?
我们都知道,对于这个时候的她,根本做不到。
做不到在熟悉的人面前,毫无保留地抛开所有,展示真实的情况。而也恰恰是因为知道这样做了,会让自己更难受,所以丽丝也躲避这个问题,告诉自己,现在还不是到迫不得已,走投无路,需要获取别人理解的情况。
窘迫环境下,高敏感的自尊心,滋长在这个年纪的少女身上,让人感到心疼。
更让人不忍的,是这个时候的丽丝,已经开始于各处流浪,居无定所,但她仍然安抚自己,妈妈会好起来的,一切都会回到原来美好的模样。
随着影片节奏的推进,丽丝逐渐长大,环境却变得越来越糟糕。妈妈的离去,自己的流浪,使得她成长许多,也逐渐地意识到,好像以后要自己靠自己了。
她孤身一人前往学校面试,为了在截止招生日期前获得机会,在面试时,她第一次坦诚地讲述自己的家庭,包括双亲的吸毒,自己对知识的渴望,赤裸裸地把自身的一切讲述出来。
对她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剖开自我内心的疼痛,可是她有其他选择吗?
此时的她,已经没有可以逃避的后路,疼痛太久早已麻痹,不知道如何哭泣出来,而长时间的流浪,早已让她认清现实,如果想争取到这次机会,封闭自己坚守自尊心不能带来任何帮助,虽然痛苦,但这一关自己必须要过。
这是她第一次正式地直面自己,承认自己,接纳自己。
影片最后,是丽丝在申请奖学金时的面试,面对众多的面试官,她再一次述说了自己的经历。不同于第一次的犹豫,这一次,命运给她的不公,好像早已得到她的接纳与拥抱。
在获奖演讲上,她并没有对此遭遇感到抱怨,而是承认这是她生命的一部分,而也恰恰是因为这一部分,才成就她今日的一切。
反观这段经历,她仍然感到幸运,因为她知道她的安全感,是自我内心深处抛给自己的。对于未知的迷茫与恐惧,她可以通过努力争取机会去抵消的。
出生阶级她无法选择,但一生的路如何走,她是可以自我把控的。
影片结束后,突然觉得,许多人认为自己很不堪很不富裕的背景,相比起于丽丝,真的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上台面吗?
出生阶级,出生环境,好像我们都无法甚至无权去选择,所以经常有言论说,某某人很会投胎,某某人真幸福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等等。
长时间处于这种言论环境下的我们,似乎也逐渐接纳这些观点。于是,在遭遇些许坎坷时,许多人开始会把失败因素归结为命运的不公,开始为自己的背景感到自卑。
可真实情况是如此吗?假使你真的出生于富裕家庭,苦恼就真的会比现今少吗?
出生阶级,更多影响的是你的起跑线,你的出场资源,而如何进行好接下来的剧情,更多的是看你自身的把握。
值得庆幸的是,这场戏如何演绎,都取决于你自己,别人无话语权。这比从小就被别人规划好人生轨迹,没有反抗权,没有选择权,前者应该是另一种层面上的幸运了。
选择父辈们提供的资源,也就对应交出自己的自主权,更多人是看到他们交换后,人生是如此的光鲜亮丽,却没听到,他们心底处孤寂一人,无声的呐喊。
承认自己的出生阶级,承认自己的出生环境,承认这些一生下来就有的标签,一点都不可耻,毕竟这是我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上,最真实的模样。
也许漫长的人生十分现实,也许很多时候十分难熬,但请你挺过去,请你少些介怀,只管前行。心中渴望的事物,时间终会告诉你答案。
- 祝今日好运 -
我是牛小吉
致力让更多人了解优秀电影、书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