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目标管理小社群,看到前天发的群任务:
1. 写周回顾(必做任务);
2. 书写简书文章,写下你做周计划和周回顾的思路(附加任务)。
我在想除了常规的提交周回顾,获得“周回顾”这么一个结果外,背后的思路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如果只是满足于完成必做任务,做到基本达标,把周回顾呈现出来,没有深入思考这里面的前因后果,没有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没做成这件事?为什么总感觉没时间?为什么每周都有焦虑?那我们不还是在果上努力吗?我觉得应该是现有思路,再有结果。于是决定把做周计划和周回顾的思路好好捋一下。
按照永澄老师的“贪吃鬼甜品”模型,我大致整理出了我做周计划的步骤:
一、计算本周可用时间:
可用时间计算公式:
可用时间=
24小时*固定时间段(一月30天/一周7天)-- 吃喝拉撒睡的时间 - 必须做的事情(买菜做饭洗碗、洗衣服、洗澡洗头、整理房间)- 日程表里的时间(如上课,听分享,晨会发言,共读学习等)- 做常规事项的时间(如写晨间思和夜间顾、写周回顾、写晨间日记、阅读、运动)- 浪费的时间(发呆、内耗闹情绪、刷手机看新闻、累了后休息、看电视看报纸看杂志)- 社交的时间(看群消息发消息)- 处理信息的时间(百度查资料、填报名表、看公众号文章)
把这些事情一算,我9月份的可用时间大约为204小时。然后9月是从8月28号-9月30号,共5周,所以我每周的可用时间是204小时/5,等于40.8小时。看来我写的50小时是估计多了!37周我把所有完成事情的所花时间加起来,刚好41小时。看来38周得调,只有41小时的可用时间,要砍去两门课程的学习,要提高办事效率,做事情动作快点,减少浪费,少看公众号文章(永澄老师公众号除外)少看群消息。
真佩服那些有孩子的伙伴们,他们是怎么还有时间来学习的。
二、日程安排:
本周(38周)的日程有:周一、三、四、六早上的共读《思考,快与慢》、周日上午的CCtalk周回顾晨会发言,9月22日晚上的答疑会,以及9月23号晚给学生上课。
但本周有个特殊情况,妈妈想在国庆节前完成旅行,我得陪着她出去旅行约一周,可能这周的日程安排有的就不能做了,又产生出新的项目:如何计划一次旅行?
三、目标分解:
我的周目标都是从月目标上选取的,只不过在写入周计划时又添加了产出成果,这每一项成果可能就对应着一项任务,只不过我没有把所有具体行动步骤都写到周计划表上去。如备课,这是一个大项目,输出成果有手写教案,电子教案,出的练习题,批改学生作业后补充的强化练习题,作业题目等。这些都体现在每天写的晨间思和夜间顾的青蛙任务上。
“计划出游“这个项目我把它分解为以下任务:
1. 列待办事项(交通工具的选择、用品携带,出游路线,安全事项)清单 2. 找旅行网站 3. 在路上用手机幕布写周回顾技巧的练习(包括如何在手机幕布上插入图片)
我的9月计划
我的38周计划:
四、任务补充:
这一块几乎没有,因为把计划内事情做了后,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做别的事。9月到现在就增加了13项计划外事情,可用时间早已超过了,还得砍去不少项目,如《职场加速器》和《黄金人脉课》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要挪到10月份了。
还有个情况是计划表上估计的时间比实际用的时间要少,如古典老师的《跃迁》共读计划要花20小时,实际上并没有拿出那么多时间来学习,最多花了10小时。这个具体到底在该项目上花了多少时间还没有具体计算,把晚间顾上的做《跃迁》学习的时间一统计就知道实际花了多少时间了。今天地着急把出游计划的事情搞定了。
五、制订计划:
把前面四步都做到了,剩下的安排周计划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通过写这个思路文章,我感觉自我管理系统还是得每日更新,每天周计划上的任务实际花了多少时间,把数字都写上去,每日更新,把你估计的时间也保留在旁边,一周下来项目结束了,看估计的时间与实际用时相差多远?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
这一点我在前面为什么没想到呢?因为前面都在忙于完成表上的任务,脑子的带宽不够了,整个大脑被各类事情占据了,没有空间和时间停下来静静思考。没有留白的时间,心太贪。所以焦虑。
白天事情安排得太满,到晚上睡觉前刚刚完成,再去挑出循环站在高一层角度去思考问题,没有精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