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不是为了痛苦】
人活着,就是做事筑梦过日子,就得细雨轻风;人活着,就是传道授业解迷惑,就得耳聪目明;人活着,就是济困帮穷助学子,就得安富尊荣;人活着,就是遵纪守法干事情,就得律己敬业;人活着,就是尽职尽责爱家国,就得执着忠诚;人活着,就是爱惜爱好按道理,就得休戚与共;人活着,就是尽孝尽忠谋福利,就得仁义礼智;人活着,就是立德立信为身心,就得修身养性;人活着,就是追求幸福要健康,就得勤奋豁达;人活着,就是奉献美丽享快乐,就得行善积福;人活着,就是有情有意读诗书,就得勤学好思;人活着,就是权衡利弊慎言行,就得行方智圆;人活着,就是求同存异顾大局,就得谦恭厚德;人活着,就是创造文明树新风,就得开拓进取;人活着,不是为了痛苦,就得自爱、“自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不息。——丁俊贵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自我感觉十分良好,非常懂得欣赏自己。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你甚至觉得他们有一点“自恋”。不过这种自恋又没到太夸张、讨人厌的程度。但时间久了,你发现他们似乎真的就是自己眼中的那么好,而且他们似乎也因此过得挺快乐。再后来,你也被他们这种“迷之自信”影响了,觉得这个人真的挺不错的。
心理学中“福瑞尔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的意思是,当有一条观点专门来描述你本人的时候,你就很有可能会接受这一观点。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
实际上,我们自我欺骗的能力强过任何江湖骗子。人类依靠希望才能生活,为了给自己希望,我们会只关注符合我们期望的一面,而忽略那些自己不愿看到的一面。
生活中,我们其实总是在自欺欺人。而且,我们也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这么做。事实上,自我欺骗是人类心理的一种保护机制,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不必要的压力。
一、与自己和解,不为难自己,包容自己的缺点,爱自己
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立的一个灵魂个体,既是可爱的,也是精彩和顽强的,遇到困境,会发愁沮丧;遇到幸运,会兴奋开心,这就是人对外界刺激所呈现出来的情绪反应。
但是有一些人,在面对困境时,也能笑对磨难,乐观积极起来,因为懂得,生命行走在这个世界上,活成一个什么姿态,全部都掌控在自己手中,即便改变不了现实,我们还可以改变我们的“心境、心态、认知、思维”。由此以来,我们便有了自给自足的快乐。而有的人,却没有这个强大的自我温暖的能力,变得堕落、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现实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除你以外的救世主,你就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也是拯救自己于水深火热的那个人,所以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的灾难,有一句话你要牢记,就是:不管如今的生活有多么的糟糕,你都有权利选择过得更加宽心和舒心些的生活,都应该想方设法不去为难自己,而是努力向前,做一个一直都在自我拯救的英雄。
纵观所有的强者,都是在饱受生活的苦难和沧桑后,懂得自救向前,不被现实所击倒,而变得愈加努力和奋进,最终靠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自救的能力,扭转了自己的逆境。
而弱者,遇到困境,变得自暴自弃、自甘堕落、用痛苦来逃避困难,往往这样,就会令他们更加的悲催。但困难不是令我们沮丧的理由。面对困难亦不是选择屈服、逃避,令自己深陷痛苦。选择在自己手里,都是一念之间的事情,你可以允许自己悲伤一会,但是更要牢记,拉你从痛苦和悲伤中出来的人,永远是自己。
在自己忙碌的时候,都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这是因为你真正投入到了忙碌的那种意境中,而忘记了痛苦。全身心地投入在一件事情或者几件事情上,那个状态就是你远离痛苦最佳的状态。
可是,一旦闲下来,你又会被悲伤的情绪席卷,而沉浸于痛苦。
被悲伤纠缠、过度沉浸其中,大多是自己性格原因造就的,解决这种容易悲伤的性格,先是与自己和解,即接纳自己骨子里的东西,比如多愁善感、脆弱等等,它们并非是缺点,不要因为它们是这个样子,就觉得自己的人生也就这样了。
其实,人生没有完美。你羡慕别人的厉害,那是别人后天努力习得的,当然也与天赋相关。但你却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时刻拿自己的短处去与别人的长处作比较,把自己比得更加卑微和一无是处。
你羡慕别人口才好,会写文章,可是却看不到别人在优秀的背后,付出的汗水和挑灯夜战刻苦练习的辛酸;你之所以痛苦,在于你没有别人身上的优势,但是自己又不愿意去花时间付出,活在羡慕和比较的思维里,这才是你最真的痛。
你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或许你有一个好身体,别人也在羡慕你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你却因为不合理、不理性的比较与欲望,把自己带向了痛苦的世界里。正如卞之琳的诗作《断章》写的那样:“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们要多看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理性地去看待别人比你强的地方,把比较化作内心的动力,激励自己不断去学习和提升,与自己比较,按照自己的节奏不断地去进步,这才是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节奏。只要你能结合自身的优势,把那些优秀的思维和态度,吸收过来,随着日积月累的精进,你便会发现自己的提升和进步始料未及。
人就是这样,不进则退,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比你优秀的人正在更努力。而你的蜕变,则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是不让自己焦虑的安稳剂,并耐心地给自己时间去成长,那么你就活得不焦虑、不痛苦,永远跟自己比较,遇到内心矛盾和冲突时,学会安抚自己,与自己和解,这样才不会变得浮躁,更能理性应对遇到的困境,这就是智慧。
二、多认可自己,与自己比较,才是避免痛苦的根本
避免痛苦,同时也要学会认可自己,在每一次自己进步一点的时候,要在心底对自己一个认真的肯定。那不是骄傲,而是对自己的一种鼓舞。当你这样练习多了,你心底里自然就会凝聚一股爱自己的力量。这种发自你内心对自己的鼓舞与认可,会让你的心情更加愉悦,自信心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学会对自己认可,能大大地减少你的痛苦情绪。认可自己,其实就是与你内心不平衡在做协调与平衡。我们痛苦是自己内心的不平衡、不甘心涌现出来的心境。如果你能用自己的“优点和满足于现在的一切”去协调内心的那些无法平衡的事情,那么你的抱怨就会少很多,痛苦也会少很多;如果你能接受现实,暂时把期望值放低,延迟去满足和得到,或许带给你的又是另外一番风景。
三、学习,不断向优秀人学习,参与有用的社交活动,让自己的生命充实起来,是避免悲伤痛苦的终极手段
尽可能地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充实的生活,是抗击任何心理问题最好的消除方法。
一个人若充实了,价值感会提升,见识宽广了,眼界格局也变大了,看待问题自然就不会用小小的眼光。
痛苦的人,大都是看不开、看不远、见识局限,活在一个小小的世界里重复着前天、昨天的痛苦。
充实的生活不代表瞎忙碌,而是有方向、有目标地前进。充实不是代表着一成不变的事情,而是接触更多有趣的灵魂,更多的学习。多与人接触,尤其是优秀的人,多与他们进行一些沟通,或者参与一些对自己成长有利的社交活动,这些都有助于打开你封闭思维的大门。
一个人若沉浸在自我世界太久,迟早会生锈,因为生活观念不能带给刺激和新鲜。这时,你可以读书获得,也可以去拓宽自己的视野,可以去与更多优秀的人面对面地接触,可以快速帮助自己在心灵上获得成长,还能为你死气沉沉的生活注入新鲜血液。
你的圈子,从某个角度来说,就决定了你的心态、观念,如果你想提升自己,那就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热爱,努力去向结合你优势热爱的圈子靠近。去接触更多同行的佼佼佼者,去吸收他们的精华,以此慰藉自己的灵感,获得你想要的东西。
不要封闭自己,勇敢地踏出去,放开心胸去拥抱更多的人,去学习更多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干货,这是充实自己生命不可或缺的能量。
四、“自我欺骗”百忧解
自我概念是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我觉察通常可以分为内部与外部两种。即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通过外界评价来了解自己。
自尊指我们对自我的评价整体上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自尊水平是由四个方面决定的:他人给我们的反应;我们对比自己和他人的方式;我们的社会角色;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自我欺骗指自我概念中那些偏离了现实的部分。我们的自我概念往往是比客观事实更加积极的,而主观的自我概念与客观自我之间的差距,就是我们自我欺骗的部分。
积极错觉指的是人们对于他们自己,以及他们亲近的人所抱持的一种不切实际的积极态度。它也被认为是人们自我欺骗的一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一)积极错觉
1. 对自我的美好品质的夸大
人们在评价自己时,都倾向于认为自己比起同僚是更加有魅力的、更聪明的、更忠诚的,甚至有潜力成为更好的父母……不论是在技能方面,还是性格方面,人们都容易不自觉地给自己戴上一层玫瑰色的滤镜。
这种夸大还体现在,当对比人们的自我评价与旁观者对他的评价时,大家对自己的几乎总是比他人更好地评价自己。不仅如此,人们在被要求描述自己的优点时,也比描述缺点时更加详细和具体。
2. 对未来的不切实际的乐观
积极错觉还表现为一种稍显盲目的乐观。人们在展望未来时,倾向于高估自己经历积极事件的可能性(例如收获一份理想的职业;幸福美满的婚姻),并低估自己经历消极事件的可能性(例如患上重病;遭遇严重的事故)。
这种不现实的乐观,还体现在人们对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的评估。我们可能都有过这种体验:在实际操作一件事时,我们所耗费的时间通常都会远远超过我们一开始计划会用的时间。因此,有经验的计划者,会在一开始就给自己预留更多的任务完成时间。
3. 对控制感的错觉
积极错觉的第三层,是人们会高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环境以及事件结果的影响力。往往高估了周遭一切的可控性 。
即使结果是完全随机的,大多数的被试依然会有一种“控制错觉”,即没有依据地相信自己的行为对结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事实上,对自我的积极错觉在大多数人身上都有体现,只是可能有形式和程度上的差异。
我们能否、以及会在多大程度上给自己“戴滤镜”,与基因有一定的关系,也与早年的成长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比起严苛、冷漠的成长环境,在更多善意和鼓励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更有可能对自己抱有一种稳定的积极错觉。
很多人都对自己的优点、未来和掌控感都有着或轻或重的玫瑰色滤镜。
(二)“自欺”就在身边
1.“我太忙了”是一个借口
人们总是会以“我太忙了”为理由而拒绝许多事情。例如,“我太忙了,以至于不能给妈妈打电话”、“我太忙了,所以没有时间做饭”。但事实上,“我太忙了”这个心理完全就是你为了证明自己对自己言行的合理性的一个借口罢了。听起来好像我们一天下来有相当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完成一样。
每天人们不仅要在某人生产的产品之间做出选择,而且还要在他们的行为之间做出选择。他们只会将目光停留在最有价值的东西上,从而带来更多的好处和乐趣。
“我太忙了,而不能做某事”根本就不是一个很好的理由。这个借口的真实含义听起来就像是,比起你做某事(比如给妈妈打电话),你还有很多其他更重要的,更让你感到开心的事情要做。
2.在感情世界,道德与真爱实属巧合
在爱情面前,许多人忘记了一件重要事情,即爱是无法由道德控制的化学过程,他们总是迷之自信的相信自己的绝对忠诚,但内心可能已经不爱或者已经爱上了别人。只不过,道德标准不允许展现出来而已。
是否爱上某人主要都取决于:我们的大脑是否考虑以潜在伴侣的肢体语言引起注意的信号;在听到这个人的声音之时,你感到自信和安静的语气;从一个人说的话来看,他的话是否在我们的脑海中回荡。
如果满足这些条件,人体就会释放激素,从而产生一种快感。并且,这种波动越强,满足所描述条件的程度就越高。
如果在一段感情中,你从来没有爱过或喜欢过第三者,你可能会很幸运。因为你没有遇到过一个人,让你的身体对荷尔蒙的反应比你现在的伴侣更明显。
我们难以容忍和宽恕不忠的配偶,这主要与道德标准有很大关系。
3.我们会根据情况改变对身体的感知
如何看待自己的外表取决于我们的心情,而且科学证明了这一点。科学研究工作者邀请了两组女性参与了实验,她们被要求在纸上画出她们身体的轮廓。然后,一些女士被允许阅读关于两位未来恋人相遇的浪漫故事,让他们沉浸在浪漫的气氛中,而另一些女性则被邀请阅读一篇关于建筑的文章。
在那之后,她们被要求再画一次自己的肖像。那些读过建筑的人画出的她们的轮廓,几乎和第一次一样。而另一群在感受到浪漫的情绪高涨的时候,却将自己画得更瘦了。也就是说她们的大脑遭遇了浪漫的调情,开始拒绝身体上任何缺陷的存在。因为对她们的认可会降低这些女性的自尊心,并降低她们与潜在伴侣进行浪漫交流的机会。
4.我们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聪明
有些人在潜意识里夸大了现实,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自己很愚蠢,但实际上他们很聪明。这种认知扭曲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
经过对学生的一系列实验,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是:
低学历的人会高估自己的技能;他们不能充分评估能力更强的人的技能水平;只有在正确的行业中提高知识和应用技能,这些人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类人占多数。而那些在潜意识中低估了自己的智力的人却要小几十倍。
5.我们推迟到以后的事情都不会完成
如果你告诉自己从星期一开始跑步,又或是明天要开始节食,那么这很可能是自欺欺人的一种行为。因为如果我们真的要去做某事或改变某件事,那么我们会立即行动。
推迟变更意味着理解这些变更的必要性和个人意愿之间存在冲突。因此,只要你知道需要做什么,但你丝毫没有欲望,那你推迟要做的那些事情最终都不会实现。你推迟到明天的事情,又会被推迟到明天的明天,并且循环下去。
这种自欺欺人的心理是很危险的。在给自己实施诺言以后,我们认为已经开始为自己工作。但是实际上,在此刻,我们慢一拍的大脑并没有直接意识到我们并没有真正付诸于行动,甚至更深入地研究我们的问题。
(三)适度“自欺”的裨益
1. 对自我抱有积极错觉的人更有动力
相比起能够真实评估自己的人,那些对自己能力的评估高于自己实际水平的人,在完成任务时更努力、更有恒心,也取得了更好的表现。并且,他们想要做好一件事的动机往往更强烈。
人们对自我能力的评价总是倾向于高估,但这是一个优点,而不是需要纠正的认知错误。若是人们总能如实评估自己的能力,那么他们将很少遭遇失败,但也不会付出额外的努力,去超越平常的表现。
对自我有滤镜的人对成功的期待也更高。他们更相信自己能做好。这种对成功的高期望,使得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在这项任务上,并为之坚持更久。
2. 对自我抱有积极错觉的人,在遭遇创伤时表现出了更强的修复力
积极错觉对于帮助人们度过人生中那些巨大的压力事件和创伤,起着正面的作用。
积极错觉是一个影响人们如何应对创伤,以及需要多久走出创伤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积极错觉的人们认为自己比起一般人,能更好地应对疾病或困境,他们还认为自己对病情或困境的控制力比实际情况要强。他们建构起来的对未来的乐观看法,在当时的条件下纵然是不切实际的,但却真的能成为一种支撑他们挺过最艰难的时期的力量 。
这些错觉一般是轻微的,对现实的歪曲也是适度的。但严格意义上,它们仍然是不真实的。
3. 对自我抱有积极错觉的人有更高的幸福感
幸福感的三个特点:
(1)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
(2)有很高的个人控制感;
(3)一般能积极地看待未来。
这三点几乎与积极错觉的三个方面完全重合。
换言之,幸福感高的个体的确表现出了对自我的积极错觉。
积极错觉与幸福感的联系,还体现在我们和他人的关系中。积极错觉不仅是关于自我的,也可以是关于身边的人的。比起准确看待对方的夫妻,对伴侣的看法比“伴侣的自我评价”更积极的夫妻,更能在两人的关系中感到幸福和满意。
4. 对自我的积极错觉也能影响他人对我们的印象
当我们对自己有着玫瑰色滤镜时,这种理想化的自我认知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如果人们对自己的看法足够积极和坚定,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身边人对他们的印象和评价。
5. 积极错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存在恐惧
看到这个世界真实的一面是件可怕和悲惨的事。
积极错觉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几乎人人都会有的,对存在和死亡的恐惧。
对自己品德、力量和价值的夸大使生命显得充满意义,并获得一种“永恒感”。
生命与错觉共存。
(四)不受积极错觉的影响者
在与积极错觉有关的研究中,有一类人被反复证实是几乎不受到积极错觉的影响,他们是抑郁症患者。对这个结果的一种解释是,抑郁损害了人们自我夸大错觉。
抑郁个体拥有更准确的自我认知。可称之为抑郁的现实主义。
心理健康的人,反而不如抑郁症患者看到的世界那么真实。而看到真实的抑郁症患者,却并不快乐。
不过,尽管轻度抑郁或焦虑的个体能够以相对客观的、既不积极也不消极的视角看待自己,严重抑郁的个体却并非如此,他们会另一个极端的、不切实际的消极目光来看待自己。
由此看来,适度的给自己加一些滤镜似乎是一件积极的事。
(五)“自欺”的负面影响
1.当人们过度夸大自己的优点时
过分自负和对自我优点的无限夸大,是自恋型人格障碍的重要特征之一。适度的自恋是健康人格的一个要素,而过分的自恋则不是。
在自恋量表上得分极高的人,一般也会得到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他们在人际中是明显不受待见的。
2.当人们过于高估自己的控制力时
如果人们过分夸大了自己对周遭的控制力,那么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一种不适宜的坚持。坚持通常被看作是一种好的特质,但明白什么时候应该放弃也是极为重要的。
对自我的控制力抱有太过不切实际的幻想的人,可能容易陷入一种徒劳无益的坚持。他们会不懈的追求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并为此白白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六)积极错觉的建立
适度的积极错觉主要表现在,它是被环境所允许的。因此,保持积极错觉绝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洗脑式地告诉自己“我很棒”,而是也要关注外界的声音。如果,你的自我概念频频受到来自外界的挑战,可能说明你的玫瑰色滤镜太厚了。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你对自己过于负面的评价也时常受到挑战,比如你总觉得自己的演讲技巧一塌糊涂,但其实每次都做得不错;或是身边人老是对你说“你明明就很好,哪有你说的那么糟糕”,那么你或许也应该反思,你对自己的黑色滤镜是不是太厚了。
可以试试“自夸日记”。在每一天的末尾,记录下今天自己做的、值得夸赞的1-3件事。并在事件后面附上一句夸奖自己的话。记住,再小的事情也值得被记录,也记住此刻没有人在注视你、评价你,所以请大胆地对自己说出夸奖的话。
例如:“今天鼓起勇气向领导提出了意见”——我真是个勇敢的人;“今天自己做的便当很美味”——我做饭可真好吃;“今天上课回答出了一个特别难的问题”——我怎么这么聪明呀。
除了自己对自己的夸奖以外,你也可以养成一个随时记录别人对自己的夸奖和肯定的习惯,即使是一句简单的“你今天头发很好看”。你可以将它们记在一个方便的地方,比如手机的备忘录里,再在一天结束时把它们整理进你的“自夸日记”。
在记录这些小事时,你会发现你有很多被自己忽略了的优点,即使再微小,它们也至少值得被你自己看到。时常回顾这些话,尤其是在怀疑自己时,你会发觉你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可爱。好像有一点点自恋,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自我欺骗分为两种:夸大性自我欺骗(个体将积极特征归到自己身上,放大自己的积极特征)和否认性自我欺骗(个体不切实际地否认自己有消极特征),而只有前者是心理健康的一个要素。否认自己的问题是不会让我们更快乐的。
因此,鼓励对自己保持一定的积极错觉,一定不是建立在刻意否认自身问题的基础上的。在大力肯定、适当放大自己闪光点的同时,你也需要面对自己的缺点,但在面对时,也可以抱着一种“我在可预期的未来里一定可以改善它”的、带着积极错觉色彩的信心。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够快乐,不妨试试给自己、给生活加上一层薄薄的滤镜。如果你不喜欢“自我欺骗”四个字,也可以像我一样,将这层滤镜命名为“幸福的错觉”。
丁俊贵
2020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