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说起南京,六朝古都、明城墙、夫子庙,这些南京最夺目的特质总会像自来水一样随时涌出;每天骑车上下班,一路的大街小巷、小店小作坊、甚至街头的煎饼包饭,这些再熟悉不过的情景就像电影镜头一样即刻浮现;听惯了垮垮的南京话,见惯了实诚的南京大萝卜,南京这个城市的一花一草、一颦一笑似乎早就融进了我的血脉中,对,每年和孩子规划外地的旅游地点时,或是周末和孩子困惑去哪儿玩时,我一直认为南京这座城市太熟悉不需要品读。直到我们因为学校的读城活动,第一次买回成堆关于南京的书籍,一点点探究后,我这才发现,这座看似熟悉的城市,其实我们对她是陌生的。她值得我们每个人花费很长甚至一生的时间,放慢脚步,用眼睛和心灵去体会和感受,于是便开始和孩子商量:“以后每个周末,咱们全家开启读城之旅,一起走遍南京的大街小巷如何?”女儿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第一站我们去了明故宫,那时孩子正在读《明朝那些事》,女儿说:“妈妈,我想看看朱元璋的皇宫到底长啥样?”下了公交车,站在中山东路与御道街交接的十字路口,600多年前恢弘的皇宫已经化为尘土,一个写着“明故宫遗址公园” 几个字的黄瓦红砖的小小建筑物、沉静的午朝门、还有地上散落着的残存的大殿基座、碑石,似乎都在向我们诉说着明故宫这几百年前的繁华,女儿感慨道:“妈妈,真难以想象这里是曾经是被填充的燕雀湖,但是我闭上眼睛,好像能闻到湖水的味道呢!”我们曾经去过北京,看到了至今保存完整、富丽堂皇的故宫,我们去过开封,见到了现代重建、金碧辉煌的“清明上河园”,唯独只有南京,没有存在和翻建、没有美轮美奂,在大片梧桐树和古城墙的庇护下,有的只是想象和沉淀,我想这便是女儿嗅到的“味道”吧。
第二站我们去了汉中门——孩子出生的地方。女儿年幼时,我们常带着她去汉中门广场玩耍,如今这里依然是孩子们的天下,玩单车的、滑旱冰的、跳街舞的,但无论广场多热闹,那静静守卫的明城墙永远是广场的亮点。广场不大,走完女儿坐下,拿出已经被翻的掉页的《南京.读城记》仔细看着,告诉我:“妈妈,你知道吗,这里在明清时期可是商贾云集,康熙乾隆离开金陵时,皆从这座城门出城返回北京的。”“‘一片降幡出石头’,孙皓竟然在这里成为了南京历史上第一位亡国皇帝。”“天哪,南京大屠杀时期的‘千人坟’竟然也在这里!”可是,过了许久,眯缝着眼睛的女儿趴在我耳边说:“妈妈,以后我们还来这里看书,这里的阳光好温暖!” 今天的汉中门广场内外一片祥和,其实却是饱经沧桑,庄严的汉中门见证着每段兴衰的历史,却用眼前的一切告诉我们,历史不会因为毁坏而消失,却是因为发展而熠熠生辉,我想这便是女儿看到的“阳光”吧。
第三站我们去了北阴阳营——我们现在住的地方。以前每次带着女儿骑车经过南、北阴阳营路牌时,仅是觉得这名字有些玄妙,但现在来了才知道这里竟是南京文明的发源地,早在五六千年前,这儿就建起了南京最早的原始村落,南京博物院至今存放着从北阴阳营挖出的雨花石呢!那天下午,女儿拿着小树枝,一边在土里扒拉,一边趴在地上仔细听着,我问她在听什么,她说,说不定就像《红楼梦》一样,有块女娲补天漏下的雨花石在呼唤我呢。我没有打断她,很久没有这样痛快的玩土了,这是我们小时候资源贫乏的年代最常玩的东西,可是在这个富足的年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我想这便是女儿听到的“呼唤”吧。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全家还会一起行走在这个城市,慢慢看、慢慢读、慢慢体会,在读城之旅中感受南京的厚重和温度,我想之所以读城,是因为想懂她,并,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