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有位大学同学,老家保定容城的,就是现在正炒的大热的“雄安新区”腹地,在年轻时邂逅了一段异地恋,远嫁到了东北,夫妻俩从路边摊干起,到现在已经在所在的小县城开了三家快餐店。在同学圈里,算是混得相当不错了。
一天她在微信和我闲聊,说:“你笔下的《父爱孤独》、《给爱多些机会》写得真好,看了你写的东西会让人觉得感同身受。”
“我比你幸运的是,母亲还健在,我父亲和你笔下的父亲一样,也特别疼我这个闺女。”
“父亲对我们兄妹俩的爱是不同的,我总感觉他对我的爱比给哥哥的多一些。”同学的话引起了我的共鸣,人说:女儿是父亲的贴心小棉袄,因为我也有女儿,所以对父女情深还是蛮有感慨的。
“虽然都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出了门子就是别家的人了!可我爸不这么看,他说了,他名下的房子肯定有我一套。”说起自己的父亲,同学言语间透着幸福。
“那你可是在雄安新区有房的主儿了,首都副中心啊!厉害了我的妹!”我真由衷的替她高兴。
“是,我爸对我太好了!当时我远嫁东北时,我爸就死活不同意,虽然最终也没拗过我,但我爸还是坚持没把我的户口从娘家迁走。”
“今天我爸给我打电话,说那边规划了,幸亏当初没把户口迁走,我知道他是想让我高兴高兴!”
“这是好事啊!”不得不佩服老人当初的坚持。
“是好事,毕竟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可再看看的自己婆婆,感觉反差太大,她太让我失望了,真受不了婆婆的重女轻男!”刚听出了点儿端倪,婆媳关系看来是我这位同学的痛点。
“婆婆也是妈,只不过相处之道还是有所不同的”,清官难断家务事,我只能这样好言相劝。
“其实你说的我也懂,自从公公年前去世后,婆婆就闹着要分家,我怕她睹物思人,自己一个人太孤独,就撺掇她过来和我们一起生活。可他就是觉得和我们在一起生活不自在,宁肯和闺女住,说我在外面有房子,小姑子在乡下,城里也没房子,想让小姑子陪着住,等自己老了就让她服侍,百年后那三间平房就给小姑子了,你说气人不气人?”“我不是个不讲道理的人,你说儿女都一样也就罢了,大不了房子平分,怎么还就全成她的了,明显的重女轻男!!”
同学的在微信里越说越气,字里行间透着激烈的情绪,“其实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开始我只想婆婆对我怎么不公平,我这些年怎么真心真意对他好,到最后觉得他没把我当亲人,什么真心都没换来,一想起这,我甚至气得哆嗦!也正因为那样的感受根深蒂固,我发现自己都有阴影了,现在看不得婆婆对小姑子一点儿好,我甚至感觉自己都抑郁了,一方面不能和老公念叨,知道老公会在中间为难,另一方面怕父母担心,所以也不能跟远隔千里的父母说,每次只能报喜不报忧。”
02
同学所说的情节,可能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在上演,虽是家长里短,但却牵动着每个家庭的幸福值,让人扯不断理还乱,由于这方面的话题性强、关注度高。
近些年家庭调解类电视节目也是大行其道,比如河北农民频道的“非常帮助”、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凸显了家庭悲欢、生活百态,反应了在现如今社会大变革时代冲击下,人们的家庭伦理关系的复杂与微妙。
如果单纯的物欲膨胀驱使、“三观”扭曲作祟,处理自有他的去处,事情往往是都报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却彼此心生罅隙,正如我的同学提到的像她这样的婆媳关系。我觉得这是态度与认识、方式和方法的问题。
之前看过一篇美文里有这么一句话,很好的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应该是讲爱的地方。其实许多家庭的悲欢离合,都佐证了这样一个道理。
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有诗云:“莫让浮云遮望眼,只源身在最高层”,在家这个社会的最小单元里,也得讲究格局和站位,往往是格局决定高度,站位左右思维,你要厘清对于这个家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家庭琐事,要学会沉淀、知道取舍,既要抛开“浮云”,又要放下杂念。
当我讲到这时,我同学马上反驳了我:“我的站位不可谓不高、格局不可谓不大。”但我告诉她这里面还有一个换位的问题,我认为她们婆媳之间都站在了自己的立场上,而忽视了对方的感受。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摆事实、讲道理,那肯定会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所摆的实事往往肢解了事情的全貌。
所讲的道理也只会呈现为有利于自身需要的那一面:婆婆站在一家之长的角度想到的是:一栋房子,对于生活条件好的儿子,可能只是锦上添花,对于条件艰苦的女儿,却是雪中送炭。做老人的就容不得哪个儿女过不下去,所以她一般会搞平衡。
而另一方面我的同学忽略了这样一个错位:说起父亲对女儿如何的好,她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只感受到了幸福,可如果站在了哥哥和嫂子的角度呢?那岂不和她在婆家烦恼是一样的?!
其实在讲站位、懂换位之上,最最重要的基础是爱不能缺位。人们常说:有爱才有家,足见爱对于一个家庭的弥足珍贵。她既是生活美满的至尚追求,又是家庭存续的基本底线。作为家庭成员,当你无法改变对方的想法和做法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用爱去理解、去包容,因为有爱才能息事,得理还需饶人。
03
当为了生活琐事开始据理力争时,家便开启阴雨模式,在无休止的冷战与热战过后,你方才觉得,其实一切都可以避免,但生活却不能重来。往往是你站上了“理”的至高点却陷入了爱的“滑铁卢”,所以处理无关大是大非的家庭矛盾,爱比“理”来得更有效。
爱可以面对一切,爱可以包容一切,心中有了爱,你的处事就会达观,比如房子是父母的,那就交给父母,和谁生活着顺心那就和谁一起生活,但也不能忽视了自己的赡养义务,老太太为了儿女含辛茹苦一辈子也不容易,相信无论做出怎样的决定都是为了儿女好,再说本来就是父母的财产,父母自己支配又如何?!
之前网上就有报道:一位老人立下遗嘱把自己名下的百万财产赠予照顾他走完生命最后一程的保姆,而没有留给亲生儿女。所以没有什么理所当然,不要去想公平不公平。真正需要多想想的是父母会有怎样的苦衷,我们还可不可以做得更好,我们可不可以更豁达。
可想而知,只要你不想抛弃这份亲情,豁达就是你的必然选项。不尊重父母态度的死磕,你只会感到爱的撕裂与纠结,越计较、越心塞;越理论,越痛苦,千万别让欲望世俗了自己的内心、稀释了爱的浓度。
生活中要学会拾起该拾起的,放下该放下的,事实是做到拾起容易,想要放下难,家庭的矛盾与纷争中,放过自己容易,放过别人难,孰不知:放过了别人其实就是放过自己,也许你懂得: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那反过来理解:快乐岂不就是拿自己的正确态度来奖励自己吗?
家是社会的一个特殊单元,亲人是无法选择的,或血溶于水或唇齿相依,“理儿”是可以讲的,但要在爱的大格局下。
我们要想一想什么对于这个家庭才是最重要的,我想那就是爱!爱需要追求和拥有,还讲究成全与包容,经营家庭是门学问,在这里:情高于理,爱大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