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突然被拉进一个群。挺莫名其妙的,看了一下群名--KO4。原来是高一同学。
寥寥几字,牵起了一阵亲切感,青葱岁月里,挂念的一段甜涩时光。
高一的生活,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了他。希望是第一天。可惜不是。当他问,开学初,他军训请假是否有发现。我只尴尬地摆摆手。
努力地回忆,回忆,最长的神经也只追溯到他忽大忽小的声音。
下课时,时常入耳的几声,或是开玩笑的,或是吐槽的,又或是……
但他,给我的一个感觉是,高冷。
像我这种胆小形的,基本是不主动碰冷水。
然而经过了几番座位的调动,我和他成了第一桌的邻居,隔了一条走道。
现实距离短了,触发航程也短了。
说上来,当时自己唯一的优点是,成绩好。倒由着它,自然地铺开学生时代的朦胧。
“XX,历史书借我抄一下。”
“这个数学题,你怎么做的?”
“你怎么天天早读都在读政治?”
“你怎么天天那么开心?”
慢慢地,小小的交集就多了。心情也跟着暧昧起来,就像带了一把伞,突然不怕外面下雨了。
比如,借他课本,没及时还时,会纠结要不要讨,还是再等等。
比如,物理不好的我,会抓住机会问他,自己不会,而他做得还不错的题目。
比如,周三大扫除后,进教室,会夸,教室卫生打扫得真干净,他这个卫生委员干得还不错。看他一脸自恋地说:那是当然,也不看是谁指导的。
熟悉了之后,偶尔调侃他的智商,偶尔听听他的抱怨,偶尔拳脚相踢。
生活多了一些趣味,也有了一道光,时时忍不住凝望。
走到运动场上,远远地寻找他帅气的身影。回宿舍的路上,边走边搜索目标。去食堂吃饭,也会习惯性扫视周围,看他是否也在。
就像拿着手机,一到地方,就先找wifi,有信号没密码又怎样,也高兴。
就像袁湘琴感觉江直树自带光环,走到哪都能第一时间,望到他。看到的瞬间,狂是一阵窃喜,然后默默下定论。
“嗯,挺有缘的。”
同时,把我学习文言文和话剧的劲儿也激发出来了,琢磨着他话语的每一字,深入探究每句话的潜台词,以及肢体动作的配合。俨然把自己逼成了学究范,却又有着“感时花溅泪,恨时鸟惊心”的玻璃心,染上了一层厚厚的卑微感。
可有时倒勇敢得不可思议。在他生病请假一天时,会忐忑不安,晚上回到宿舍,借下铺的手机打电话询问。这对于我,绝对是绝无仅有的。现在想想,也挺尴尬。当时舍友都笑而不语。
就这样,在期待,惊喜,失望,等待中,度过了有滋有味的一年。
从未说过,任何不适合的字眼,朦胧的,依然朦胧。
高二,分班了。他在5班,我在7班。
他在3楼,我在4楼。
然而,4楼有个转角处,可以看到下面楼层的同学。而且那里的天一直很蓝,是个好去处。下课了,出来透透气,每一次都不自觉地往下望,一个一个找过去。
最后两年,仅有的一次接触是,高二,多做了一个通用课手工作业,突然想到他,猜他应该没做,发短信问,需不需要。放学过来拿。当时的心情有些错综复杂。等了好久,终于见到了。就一句话,却记不得说什么了。
之后,毕业了。
回到了开头被拉进群的事。入群一会儿,惊讶了,信息提示:他请求加你为朋友。
我踌躇了一下,加了。想问一声,却无从出口。
一切就像没发生过,随着那个夏季灰飞烟灭了。那心跳的感觉,脸红的模样,持续一下午的特殊心情通通密封在高中女孩的印象里。
如今,曾经的女孩已不在了,却想问声:
同学,你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