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在上海参加了正面管教家长课以及家长认证讲师的课程,并尝试设计了一节微课与学员们一起分享,在此也作为自己作业的第一次作业内容。
我想请大家一起做一回孩子,请你们闭上眼睛,静下心来去检索一下你的记忆。 在你的童年时光里,有没有因为一件事或者一个举动被那些大人们误解和冤枉过?那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你还能不能清楚地描述出来?
在大家回忆的同时,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曾经的故事。 在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写作业都需要用垫板。有一次我们的班主任,也就是语文老师,在点评作业的时候,当着全班把我叫了上去,她问我:“唐一骏,我们不是说过写作业要用垫板的吗?可是你怎么没有用呢?”我一下子被问得有一点懵,我想了想说:“老师,我用了垫板呀。”老师的脸瞬间严肃了起来,她翻到作业的后面一张,指着那一个个空白页面上凹陷的字迹,她坚定地对我说:“你自己看,你用了垫板,怎么会有这么深的印子!你明明没有用,忘记就是忘记了,为什么还要骗人呢!”
我当时被她说得哑口无言,怯怯地回了一句:“我真的用了呀。”“好了好了,今天一定要用垫板,下去吧。” 回到座位上的我,拿出桌肚里的垫板,呆呆地看着上面可爱的小米老鼠,想了很久都想不通老师为什么不相信我?直到后来,我才明白,那块阿姨旅行时带回来送我的垫板,是用硬板纸制成的,而我握笔写字又特别用力,所以每个字都深深地刻在后面那一页。这件事同样也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只到现在每次我看到自己右手中指的茧,还偶尔会想起来。
这也是一个孩子第一次在人生中体会到“被误解”和“被冤枉”的感觉。可能说出来,有些人会觉得,诶你也太玻璃心的吧,这种小事经常会发生,你连这点打击都承受不了,还怎么面对社会啊。是啊,我确实承受不了,因为我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却被高高在上的老师一连下了两个定义: “不遵守规则” 以及 “不诚实”,这对一个刚满7岁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否定,我可能会就此讨厌这个老师,也可能就此冷漠这门学科。
当然,事实是我后来字写得很好,一直被老师点名表扬,也常在比赛中得奖,语文成绩也是全班第一,大学还读了中文系。所以,从结果上看,这件事对我貌似没有任何影响,但是,我却永远无法忘怀。
说到这里,我相信各位的记忆检索可能也已经完成了,你回想起了那一次或者几次被误解的经历,你现在安然无恙,但是那些好的不好的记忆却陪伴你一生。
如今我们在说要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要让孩子养成坚韧的品质,但是我们究竟有没有真的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充满信任与理解的成长环境呢?我们有没有也曾经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评判孩子们的行为并妄加批评呢?我们有没有也曾经因为误解和怀疑而躲在房间里默默伤心流泪呢?
接下来进入今天的主题《行动起来!理解与给予并行》,我想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作为一个90后对与正面管教与幼儿教育的一些思考与看法。
<理解并鼓励孩子 帮助孩子搭脚手架>
这里我先分享一个在课程调研时收集到的真实案例,来自于我的学委郭老师。她的儿子今年9岁,有一次去勇敢者道路做拓展活动,走到一半觉得很难就开始害怕不敢走了,吓得哇哇直哭,跟随的工作人员鼓励说很安全不要怕,爸爸妈妈也在下面鼓励他做男子汉勇敢一些。可他还是一直哭,不敢走。之后但凡遇到登高、或者是有些挑战性的项目他都不敢参加。
其实,每个孩子的风险意识都是不一样的,由于高度和平衡性的缘故,很多孩子第一次玩的时候,都会停在某一处不动。家长们常常认为,对孩子说“宝贝加油!不要怕!你是最勇敢的!”孩子就会得到去挑战的勇气。这里,有一位妈妈她是这么说的,“孩子,妈妈知道了你有些害怕。你试试,带着你的害怕,把它当成你的朋友,和它继续往前走走。妈妈一直在这呢。”最后这个孩子一步一步,看似战战兢兢,却也走完了全程。说到这里,大家认为孩子在面对困难时需要的是什么? 是赞扬吗?是奖励吗? 其实首先是接纳。
接纳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并鼓励他进行挑战。比如说有的孩子很喜欢搭积木,可是一旦积木倒了就放弃或者哭了。这时候可能并不是孩子没有能力,而是他没有理清自己的感受。这是你可以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感受,就可以问他,“你为什么不搭了呀?”,孩子可能会说“我总是搭不好”,而这是你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有点灰心,不过听说你在幼儿园搭得很不错呀,在幼儿园里你是怎么搭的?”可能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可能会一下子放松很多。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魏坤琳在《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中提到,帮助孩子走出舒适区,到最近发展区去学习。孩子的发展就像在建楼,家长需要帮助搭脚手架。比如刚才孩子的搭积木为例,如果孩子一直没有成功,可能是任务对孩子太难了。在给孩子设置任务时,调整任务的难度,与孩子一起设置计划分步骤进行搭建。比如请孩子想一想:我们先搭一个什么?噢底座。再搭一个什么?噢门。这样细分为一个个小目标,就好像在帮孩子搭脚手架,让孩子的每一次的努力都在他的最近发展区里,这样就可以按步骤一个一个搞定了。
还是以刚才郭老师的儿子为例,他不敢走这条勇敢者道路,觉得这个勇敢者之路太难产生害怕的情绪,我们也可以通过搭脚手架的方式对他进行鼓励并开始下一步的挑战。他快越过这个障碍了,这就是一种进步。发现这一点并及时分享给孩子,会让他更加有自信。不妨进一步拆解孩子的进步:踏上了台阶、走到了中间、爬到了顶部、尝试跳下来…… 这样你每次都能够看到孩子的进步,孩子也能感受到自己在一直进步。
<给予孩子方法 学习认识自己的情绪>
在今年《鹦鹉螺》杂志7/8月刊的文章《正确认识情商》中,西北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丽萨·巴雷特提出一种能力,在心理学上叫做“情绪粒度”,指的是我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区分并识别出自己感受的能力。高情绪粒度的人,能准确识别并且描述出自己的情绪。比如说同样是惊讶,在他们的概念中分成吃惊、惊讶、惊呆、震惊,以及惊吓等等。这几个词,如果你一下子就能听出区别,说明你的情绪粒度就比较高。
高情绪粒度的人,对自己的情绪有着非常细致的识别和描述能力,能说明白自己的感受,并且能针对自己的情况想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而低情绪粒度的人,情绪对他们来说只是很含糊、很笼统的感受。他们会说“我感觉特别糟糕”这样的话。他们在每一次感觉不好的时候,产生的都是相同的反应,不知道自己当下的情绪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要怎么解决。这就很容易陷入被情绪控制的困境中,让情绪左右自己的行为。
举个例子,有的人可以看到的世界是五彩缤纷,而有的人可能就是色盲,有的人看出你昨天的唇色是迪奥999,今天的是香奈儿99,而有的人连你有没有涂口红都看不出来。那么怎么帮助孩子学习情绪,细化情绪粒度呢?由于我自己就是从事3-6岁的幼儿教育,在逻辑思维与语言发展的课程教学中啊,也经常会与孩子们一起进行情绪的学习。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方法。
这幅图我经常会在课程上给孩子看,我的问题是“任意选择三个表情,说说这个人可能经历了什么事情或者你什么时候会这样?比如孩子会指着“愤怒”这个表情说,有人把我的玩具摔坏了,我就会这样。还会指着“兴奋”说,妈妈带我去迪士尼玩的时候我就会这样。选出一个和你现在的感觉一样的人,这时候孩子的选择往往体现了他的气质类型,有的孩子选择平静,而有的孩子会选择无聊等等。
之后,我再配上另外一幅图,类似于第二幅图中的小男孩。我会问一问小朋友:“这个小男孩看起来怎么样?你觉得小男孩经历了什么事情?孩子就会说,我觉得他很难过,因为他的玩具坏了。我觉得他很孤单,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很忙,都没办法陪他玩。这时候我会接着问“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孩子就会说,我会试着修一下,如果修不好我又很喜欢,就问问爸爸妈妈能不能再给我买一个;还有的孩子会说,我会自己玩一会儿,等爸爸妈妈忙完了再陪我玩。孩子在体验情绪的同时,也培养了共情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来看看一幅图,这是丰子恺先生的作品集《有情世界》里的一幅插图。我请孩子们仔细观察这些物品,他们都各自有着什么样的表情?孩子们就会说“闹钟看起来有点生气”、“扇子很开心”、“茶壶很高兴”等等、那么我就会追问,“为什么他们会有不一样的表情呢”,孩子们会想一想,说“可能是因为闹钟每天早上都要叫人起床吵个不停,人们都很讨厌听到闹钟的声音,所以闹钟感觉很生气。”、“因为人每天都要喝水,要用茶壶倒水,所以茶壶觉得高兴”、“天气热了,一直要扇扇子,扇子觉得大家都很喜欢他,他很开心”,这就是孩子在观察客观事物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主观经验,表现出对情绪的理解。
那么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除了让孩子通过情感脸谱去认识自己的情绪,还可以通过亲子阅读中,一些绘本的图片中人物的表情比对情感脸谱,去帮助孩子认识情绪,并且培养共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