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医院医生信息不对称,想找对一个医生对普通人来说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医前患者通常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我该去什么医院,挂什么科,看哪个医生。在没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案的当下,大部分人会通过“口口相传”,从亲戚朋友中打听,或者借助网络搜索引擎。前者的问题在于信息的碎片化,而且信息间缺乏可比性;后者问题在于市场竞争环境下的虚假广告和竞价排名。同时我们也发现各大预约挂号平台上的医生马太效应正在发酵,进而影响患者对好医生的判断。所以个人觉得很需要通过高效的方式获得有效的医疗资源,在导诊环节我们可以做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或者说每个医生的主页信息可以更加丰富些。
怎么做?在大数据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最普通的方式-爬虫(好像不怎么光彩,那就通过合作吧)和自建渠道,从多个维度去丰富医生的主页,主要分为客观数据,患者评价,朋友推荐和医医互评:
l客观数据:主要包括职业资质(个人资质,所在机构资质,职称,行业协会成员等),学术水平(毕业院校,学历,高效职务,学术成果),从业经验(从医年限,咨询数量,患者数量,预约挂号量)等
l患者评价:我们都知道google,facebook和twitter在医疗数据挖掘上的建树,国内的话我们先不做挖掘,先做数据收集工作。例如收集各大平台(微博,挂号网,春雨医生,医护网,好大夫在线等)患者对医生的主观评价。
l朋友推荐:不知道有没有发现,我们生病时,经常会问朋友,同事等在XX城市什么医院的XX科室/医生号。其实周遭的朋友的推荐比其他渠道会显得靠谱些,特别是一些医生朋友或者就诊过的朋友。
l医医互评:再结合医生对医生的评价。病历点评主要展示同行之间对工作技能,擅长病种等内容,包括贴标签(擅长、病种类型),也可以对医生进行文字点评,以同行之间专业的视角来客观体现医生群体内的相互认可度,目前我们经常能看到院内外的病历交流,也是为了规范病历以及增加相互之间的交流。同时,建立一套评价管理机制,防止恶意点评和诋毁。目前有的医医点评可以参照春雨医生推出的病历互评。
多个维度组成完整性的医生全景视图(医生档案),而这个为医生设计的网络名片,是保持不断更新维护的状态。有了相应的医生全景视图,就可以为患者以及第三发平台提供服务。
对于患者,确定不同维度的量化指标,便于患者通过不同的视角去精确高效查找。搜索医生的时候可以按照疾病种类,科室,年限等,选择医生的时候可以参考复诊率,挂号量,搜索次数,患者满意度,医生点评,文章数量等。对于第三方平台,为他们提供搜索医生的引擎。基础此,为每个用户匹配他们值得信任的医生,同时也帮助医生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进而达到患者高效精准获取医疗资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