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少年时了解的作者不多,安妮宝贝却是比较熟悉的一个。
从《告别薇安》到《八月未央》,从《素年锦时》、《蔷薇岛屿》,再到《得未曾有》和《月童度河》,她也从当初那个脆弱敏感的“安妮宝贝”变成了温良平和的“庆山”。
看完《月童度河》,惊叹于她每一个阶段的巨大改变,她是在成长着的,就像她自己所说,“那些多愁善感的阶段已然结束。再没有柔肠寸断,你死我活。有时也会陷入情绪圈套,但思路还是像刀锋般冷硬、直接。没有多余汁液,只有自我切割的声音。这或许是一种枯木般的迹象,但世界的显现也因此简单明了。没有抒情的余地,只有观望的眼光。旁观世间,也旁观自己。”
敢于面对当初的不完美,却也不对过去做全盘否定,只能说在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里程碑之后,她在不断的调整状态,以成为让自己更舒适和喜欢的人。
2
关于感情,她不再是那个灰暗消极,沉沦于情爱宿命的女子,不再畏惧失去,“让对方去做想做的事情,成为想成为的那种人。让他兜转长路后去思考做的一切是否正确,以此检验对你的感情抵达哪一层深度。控制和操纵,其根基是软弱和恐惧。要做到的自信是,由他走到哪里都可以。你总是与自己的心,平和而丰盛地相处在一起。”她说,“希望他人快乐,并得到他们想要的。给予对方一切的自由。其中包括损伤和离开的自由。”
所有的怀疑、猜忌、控制、操纵,不过都是源于自身严重缺失的安全感以及不自信。
无论人事,越是想要紧紧抓住不放手,越是容易脱离和失去,就像掌心里用力握住的沙,你费劲心思把路锁死,他却一门心思寻路离开。
她终于明白,“在一段关系中,如果对方没有使你感觉到在获得更好的生长,就应选择离开。时间无多,不要粗率地吃一道在变坏的食物。选择能使自己更为洁净、优雅、饱足、安全的食物,如果暂时没有,就喝水、休息、观想、独自往前走。”
“生活里留着一些鸡肋般的关系,只能说明勇气不够。”不再有卑微乞求,因为我已怀揣足够的勇气,斩断和离开。
不再执着于“如何寻找到更合适的人,如何让对方待你更好。而是自己怎么能走得更远、更稳当。不是向外寻求答案。而是去调试自己的心。”
其实不断充实自己变得更好,比拴住一个人的心,更容易。
我更欣赏这样的她,温柔自持,“没有充分和强烈地活过,容易苟且偷生。”也许是因为上半辈子经历太多苦难漂泊,为妻为母的她,开始读佛经,对于生活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有了更多深邃而清醒的认识。
“如果不能使人产生喜悦、平静、清净、往上的感受,而使他人得到的是烦恼和痛苦,这是需要检讨的。尽量有益于人,而不是损害。对不和己意的人与事不要采取攻击。有时理解会变,而语多伤人。”
“真实的生活是,认真做好每一天份内的事情。不索取无关的远景。不纠缠于多余情绪和评断。不妄想,不在其中自我沉醉。不伤害,不与自己和他人为敌。不表演,也不相信他人的表演。这世间万般幻象都只是新的镜像。”
不必与自我和他人为敌,保持清醒的认识。“在现实中,很多人可以成为镜子。有些人的存在,让你知道,可以试图学习跟他一样。有些人的存在则告诉你,他的所言所行,相反这做就很好。不妨认真体会和感受所遇见的任何人。”
大多数人的一生,莫不是如此。“出生到十岁,懵懂无知。二十岁,年少幼稚。三十岁,莽撞奔波,生儿育女,四十岁,新有压力,工作忙碌。五十岁,老态毕露,身心衰竭。六十岁,有些人开始离世。很多人的一生,貌似忙忙碌碌、奔波颠倒,却又好像从未曾真正生活过。”
也许是害怕自己在虚妄里自我沉溺,她试图学会的是,不抒情不绝望不夸大,拎清情绪,也旁观自己。
“生活有时是困难的,困难是平等的。很有可能,成为他人喜悦和温暖的一丝丝来源也好,尽量减少对他人的阻碍和损伤。”
“人不必在意自己老去,重要的是两件事。与这个世间曾经有所创造、分享、布施、给予。其次是充分而深刻、温柔而丰盛地爱过、被爱过。”
少了窒息的绝望,多了理性和温良。
她变得冷静也更加充满热情,“端看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迎接新的一天,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生命质量如何。若以无谓之事展开新的一天,那么接下来的一整天都可能是浑浑噩噩的。若是从美丽且良善的事情开始,生命会相对地充满美丽和良善。”
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她说“读书、多旅行、勤恳工作、善待他人,热爱天地自然,珍惜一事一物。自然有人感受和尊重你的价值。”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两种完全相同的人生。“你的人生没有人可以重复,我的人生也只有我过得了,没有好不好。”
“如果你是一个蚌,你愿意受尽一生痛苦而凝结一颗珍珠,还是不要珍珠,宁愿舒舒服服地活着?”
最忌讳的三种懒惰是。一,把所有时间用在吃饭和睡觉上。二,告诉自己,像我这样的人绝不可能达到完美。三,把生命浪费在次等重要的工作上,永远不去面对最精要的问题。
3.
比起之前的给人感觉孤绝清冷的安妮,如今已为人母的庆山,更令我喜欢。
喜欢她给女儿取名叫“恩养”,喜欢她记录跟女儿的日常,喜欢她尽量克制却又情不自禁而满溢的温柔与爱。
“大人们通常无法抑制“我知道”“我懂”“我经验过”“我知道什么对你最好”的想法。自我强盛,无法给予孩子安静和独立的空间。应该懂得停止制造噪音和干扰。孩子不是用来玩耍的玩具,也不是用以控制的物体。从他们出生开始,即便幼小需要有人照看,也应被当做独立的生命平等对待。”
“有什么可以着急的呢?孩子总是要按照自己内心的节奏慢慢生长起来。没有什么是比保护天性和保持愉悦和活力更重要的事情。让她时时觉得信息,按照想象力和天性去成长,快乐和自尊是重要的。至于其他,终有一天会知道。而且,他现在知道的事情,已经超过一些标准化答案太多。”
她给予恩养足够的孩子的自由,也“自私”的保持与她的距离。在她看来,“女人即便身为母亲,重要的核心,依然是有自己的生活,母亲不仅仅是给儿女做日常生活的琐事,更不能卸去自我的力量只围绕孩子打转。彼此的人生是独立的。”
其实,对于母亲而言,陪伴孩子成长的旅程,又何尝不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4.
生活是一场修行,于绵延征途中不断发现最本真的自己。
当安妮变成庆山,文字里少了欲望,情爱,惨痛,多了沉静,思考,温柔和执念,文风转变的过程,亦是价值观的成长和变化的过程。
就像她自己所说,这些文字,“只是一位写作者单独心灵清理的记录,是过去时。也许在你阅读的此刻、当下,我已有了新的生发。作者在不同时期的观点与价值观会发生变化。表达无止尽,并处于变动之中。但这正是一种如实和行进的写作。便于不变的感受,也在于阅读者的心境有没有产生对应。”
不曾完全赞同她的佛性心态,但书中的确有很多箴言,细微贴切,戳人心底,让人思索,感动,反省,沉淀。
作者通过文字在升华,读者亦通过文字在蜕变,若是如此,于两者而言,想必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