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篇报道上海某夫妇二人不上班的另类生活方式,引发各界热议。
少见多怪
显然不上班的另类生活方式让很多人难以理解,不工作怎么能生活呢?或者生活得更美好呢?他们似乎天生地认为是人就应该一辈子工作直到退休,否则就很不正常了。
这种少见多怪的不正常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凡事总有个首先吃螃蟹的,诸如明星们吃喝嫖赌、啃老族之类的新闻多了,人们便习以为常、认为天经地义了。
所以不用争论,时间会证明一切,当更多的不工作的人们进入大众的视野、逐渐为大众所周知,这种生活方式就会自然而然的被人们接受,乃至忘记。
算清楚账
既然不工作,肯定需要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报道中提到夫妇二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在外企上班,工资较高,假设按家庭收入为平均8000元/月计算,工作近20年,则总收入为80001220=192万,扣除买房300090=27万,20年生活费220=40万,剩余192-27-40=125,加上利息、父母赠与等其他收入,现存150万左右,可见报道中的数据基本属实。
至于目前该夫妇二人靠不生孩、不买车、不交际、少买衣购物、交通靠自行车等“节衣缩食”每年生活费仅2万元,就完全可以理解了。不要以为人家不工作就没有收入,150万每年存银行利息至少5万总有的吧,这样人家每年还能净赚3万以上,家庭财产继续处于正增长,加上社保医保已经缴满,因此这种生活方式是完全有保障的。
生活本质
那么为什么就是有人看不惯这种“不损人”的生活方式呢?除了传统的“做人就要上班”这种思维枷锁,恐怕就是价值观的不同吧。有人说这是一种消极的自由主义,什么是消极、什么是积极,恐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人说这种生活方式没意义,同样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吧。
至少从环保、低碳、简单、朴素等考虑,这种生活方式完全符合这些理念,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影响谁,或者说不会对谁不利,那么当然有存在的可能。朴素主义宣称一个人的生活只要100件物件就可以了,我觉得这种不工作的生活方式是一个典型的实践。
此外,还涉及一种极为经典的生活本质问题: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吃喝玩乐?随遇而安?随波逐流?独立特性?清静修行?......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钱吗?需要拼命上班赚少的可怜的钱,然后享受大把花钱的乐趣?世界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总会各种各样的活法的,我们又何必去操那门子心,替人家说三道四,只要人家不影响、不危害大家和社会,人家爱在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吧。
非同凡响
如同柴静的雾霾纪录片,这个报道和这种不工作生活方式,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个体对人类传统社会的挑战。由此想到,个体的崛起只要是不危害他人,社会就应该给与足够的包容,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就是能够不断创造非同凡响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奇迹,让它们来得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