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社长写了《士兵突击》,留言里,不少人提名了《亮剑》。
这部一群直男撑起来的电视剧,在豆瓣上,超过10万人为它打出9.3的高分。
15年过去,抗战、英雄主义题材的剧层出不穷,但《亮剑》,仍然是大多数人心中的国产抗战剧巅峰。
十几年后回看《亮剑》,它究竟为何长盛不衰?
1
“非典型英雄”李云龙
即使你没有看过《亮剑》,一定也见过这些台词和表情包。
时刻被召唤的二营长和他永远不变的意大利炮:
反套路的“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也不给”:
“李云龙式”的“嘿嘿,不好意思……”
以及这句“李云龙式”夸奖:
《亮剑》的男主李云龙,“泥腿子”出身。
自称是家乡"十里八乡有名的俊后生“,实际上脚都不洗,晚上睡觉呼噜能响出屋外。
他没什么文化,却粗中有细,有军事谋略,会带兵、能打仗。
李云龙有多会打仗?
第一集,直接上了战场。
被日军精锐部队包围、武器装备落后,怎么办?
他先是对敌人位置做出了精确判断,然后用两发炮弹打中对方指挥部。
最后,发挥我方擅长“白刃战”的优势,成功从正面突围;
又一次,李云龙代领的独立团被包围。
500人对3000人。
人数、装备都吃亏。
靠着对地形的的熟悉和灵活的作战策略,和敌人周旋,撑了8小时,最终等来救援。
但打起仗来异常凶猛的李云龙,绝不是完美的主角。
他身上有另一股子劲儿:粗糙的正义感。
从口头禅就能看出来,他骂起人来,一套又一套。
下属不能干,直接开怼。
他骂敌人、骂手下的兵,也骂领导、骂老天爷。
矫情、没本事、假仁假义,在他面前都逃不过挨骂的宿命。
有一次,上级安排他跟着教员学习,他不服气。
“我没文化,但就是能打胜仗。
凭什么让他们来教我?”
解放战争快要结束,他批评一些军官要换老婆的思想:
“天下太平了,要换老婆了是不是?
不自愿就别和自己的老婆炕照上,娃照生。”
当然,李云龙身上,还有一种“非英雄式”的狡猾。
受伤住院时,惦记着要和美女护士多说几句话;
借着自己是“病号”,抢好兄弟的油炸花生米吃。
因为“贪心”想要拿到日军的装备和马匹。
不请示上级,私下调动部队,偷袭鬼子。
因为自己的部队装备落后,每一件经过李云龙手的物资,他都努力“顺走”。
对方要求他还装备,他嘴上信誓旦旦,做出承诺:
身体却很诚实,一直没有归还。
对方问来,就装傻充愣:
仗着对方拿自己没办法,死皮赖脸……
李云龙的身上,有很多英雄的特质。
他聪明、勇敢、有谋略。
他重情义,突围成功后,还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折回来救队友。
但他不是典型的“英雄”:
他打过败仗、吃过大亏;
甚至,连自己刚过门的妻子也没能保护得了;
他骂骂咧咧,怼天怼地,身上的“匪气”有时让人生厌。
可正是这样的“野”和“糙”,让他卸下“主角光环”,有了一丝可爱和人情味儿。
2
战场上,男人的铁骨柔情
《亮剑》,是一群男人的故事。
说到底,也是一群“人”的故事。
战场上,是铁骨。
但铁骨,不意味着铁“心”。
• 李云龙的柔情
一场战斗,李云龙的部队包围了日军,优势巨大。
无奈,他新过门的妻子秀芹,被日军抓到,拿作威胁。
谁都知道,这是一场一分钟就能决出胜负的战斗。
但在爱人的性命面前,他动摇了:
开炮,这场战斗就胜利了。
但也意味着,妻子秀芹,会和敌人一起被炸死。
最后,让他做出决定、下定狠心的,也不是什么民族、大义。
只是一个很朴素的道理:
作为团长,他顾全了大局。
可作为丈夫,他没能保护得了自己的妻子。
你听,那句咬牙切齿的:“开炮!开炮!开炮!”
分明是“战士”李云龙对“丈夫”李云龙的怒吼。
• “能尿到一个壶里”的赵政委
男人和男人之间的友谊,很多时候是打出来的。
毕业于燕京大学的赵刚,被上级派过来给李云龙当政委,抓独立团的思想教育。
书生遇上兵,互不理解也互相嫌弃。
赵刚来到独立团后,李云龙直接撂话:“你管生活,我管打仗,咱俩互不干涉。“
没想到,看起来文弱的赵刚,枪法了得。
在战场上,他稳、准、狠,枪枪毙命,让李云龙对他刮目相看。
日渐相处中,赵刚逼李云龙学识字。
李云龙教会了赵刚喝酒。
大家都知道,李云龙发起脾气没边的时候,只有赵政委能劝住。
赵政委受伤昏迷的时候,李云龙说自己“丢了重要的东西”。
李云龙身负重伤在医院时,政委眼泪汪汪:
“听见没有?我赵刚,我赵刚离不开你呀!老李。”
• 呆萌的魏和尚
魏大勇,是李云龙的“警卫员”。
因为在少林寺练过功夫,大家都喊他魏和尚。
他武艺高强、重情重义,唯独一点——“死脑筋”。
李云龙带他去闯鬼子的饭局。
吃饭,那是真的当自己家吃。
战场上,赵刚让他保护李云龙。
李云龙则让他去保护赵刚:“政委可拼不了刺刀,你快去保护他,不然老子枪毙了你!”
两边为难的魏大勇,最后还是留在了李云龙身边。
打完仗,他主动来“认罚”——“团长,俺来让你枪毙来了。”
可是,也是这样木讷、死板的和尚。
在李云龙中弹走不动时,二话不说背着他撤退;
李云龙受伤昏迷,他扛着郎中跑了几十里山路给李云龙看病……
后来,和尚被土匪偷袭,不幸牺牲。
李云龙一怒之下派兵向土匪复仇,被上级降职成了营长。
收拾东西的时候,他还习惯性地叫:“和尚,和尚,去把老子那个……”
没几秒,他才意识到,和尚已经不在了。
“魏和尚,多好的兄弟,他救过我的命,都怪我李云龙无能,连自己的兄弟,都护不住……”
3
真实自有力量
角色丰满有个性,人物“立得住”。
这还不够。
《亮剑》的深入人心,也贵在真实——它没有把观众当傻子。
农民出身的李云龙,永远穿着有点油、脏脏的衣服,带着洗得发白的帽子。
长年累月的户外生活,让他的脸变得黝黑、粗糙、充满褶子。
八路军依靠村民和山村,物资匮乏、装备落后。
独立团的兄弟缴获了新鞋都会雀跃不已。
他们用的武器,还是上世纪的“汉阳造”,打仗缴获了“意大利炮”,整个团的人都两眼发光。
有一次战斗中,李云龙失势。
因为紧急撤退,部分武器没法带走。
临走前,他还对着那挺重机枪骂骂咧咧:“炸了它,炸了它。”
因为太稀缺,所以真的不舍得。
宁愿毁掉,也不能留给敌人。
《亮剑》里,八路军没被神化,而曾经横扫几千里国土的敌人,也从来不是不堪一击。
他们一直说着日语,不会因为中国人的出现就改变语言。
他们不会主动一脚踩中地雷、被炸得满天飞;
他们的精锐部队也精于射击、武道,有着强大的作战能力;
他们当中,也不乏有长远目光、文韬武略的“谋士”。
正如在一开场,李云龙就提醒过所有人:“别露头,鬼子的枪法可不是闹着玩的!”
剧里还有一幕,日本宪兵队队长在自己的生日宴会上,说过一句:“我想妈妈”。
说话时,眼角湿润。
战士、敌人。
善良、凶恶。
说到底,还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历史,不仅是史书里的宏大、小说里的动人。
也是现实里,一兵、一卒眼中的世界。
长期作战的人,就是衣衫脏乱、胡子邋遢;
敌强我弱,实力悬殊时,没那么容易突围;
中了枪,没那么多时间说遗言,几乎当场就倒下。
《亮剑》导演张前说:
“以前的枪战,子弹射击后,血流如注地从身体内奔流而出,其实是不对的,应该是子弹射进人体,人应声倒下。
战争的残忍不需要血液证明,那一个个迅速倒下,又一波波迅速冲上前的人才是。”
4
民族大义前,敢于亮剑
看过《亮剑》的人,大抵都无法忘记这一幕:孙德胜和他的骑兵连被日军包围、寡不敌众。
几十人的队伍,面对强大十几倍的敌人时,选择了“自杀式攻击”。
“骑兵连,进攻!”
第一次冲锋后,队伍折损大半。
依旧是进攻的口号。
第二次、第三次……
身边一个个战友倒下。
直到只剩下一个人。
“骑兵连,进攻!”
很多年过去,许多人仍在追问,亮剑精神到底是什么?
这部剧给出的答案,其实很细腻。
是孙德胜宁死不屈,一次次的冲锋:
“国家有难,我们当兵的不上谁上,就该做个不怕死的军人。”
也是就算抗日遭受打击,首长一直坚定地相信:
“我们耗得起,再打它十年二十年,中国还是中国。”
是秀芹在城楼上对李云龙大喊的那句:
“李云龙,你向我开炮,别让我瞧不起你啊!”
也是从不掉眼泪的李云龙,在秀芹墓前的喃喃自语:
“我咋觉得你躺在这儿,我李云龙的半条命也埋在这儿了……”
是关键时刻,以大局为重的楚云飞那句:
“只谈军事、谈民族大义,以维护民族尊严为己任。”
也是孔捷被撤职、手下的兵对新团长不服气,他站出来解释:
“你们是为我打鬼子的吗?
你们是为父母、是为你们的姐姐、妹子啊……”
十几年过去,我们依旧喜爱《亮剑》,想念李云龙、张大彪,想念赵刚、孔捷……
那是因为,我们怀念的,不仅是那句“亮剑精神”:
“只要我在,独立团的兵就嗷嗷叫。遇到敌人就敢拼命。要是哪天我牺牲了,独立团的兵也会嗷嗷叫。因为我的魂还在。"
也是那些平凡又鲜活的人、那些朴素的道理、那些不加修饰的真实,在战火中,依旧闪耀着人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