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身体不适去看中医,检查结果是心火太旺,久积成疾——大概是,把自己绷得太近,累坏了。“大概学习太用功了吧”,我回答道。
这么说倒也不夸张,这样一个暑假过得非同寻常地快,和每天的辛苦也是分不开的。我一直在想应该用怎样的一种基调或是语气来撰写自己的实践报告,想来想去还是应该更多去剖析一下自己最深刻的内心体会与感受,而不是写一堆所谓“我收获很大”、“我见识很多”、“学到了很多东西”之类不痛不痒的话,不然那样下来真的是与小学生春游流水账日记别无二致。社会实践毕竟是走上社会去尝试,去感受,也不过是未来的日常生活中的片段的一些体验,辛苦、紧张、劳累、焦虑应是常态,若是从时间上来考虑,1、2个月下来也只不过是接触到了皮毛,甚至对自己所处的位置、身上的任务都是一无所知,又有什么资格去以一种“仿佛”苦尽甘来的语气去大肆发表感慨呢?人若是矫情起来,总会千方百计地去写一些酸腐文人才会有的话来感动自己——然而这并无意义,不过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
回过来说自己的实习(或是实践,我倒更想称之为是“见识见识世界的残酷的冰山一角”),最先应该说的就是距离问题。由于学校的特殊地理位置,到达公司位置共计需要坐2小时左右的地铁,若只是“坐”地铁也罢,以往却从未意识到过有个东西叫做“高峰期”——早上六七点钟,晚上六七点钟,上班下班的又不只你一个人。国人常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这一点在我排队的时候得到了验证——不过一个日常的安检口,队伍也能快排到地铁口,这真是前所未见的。当然,安检也不过只是一个小插曲,正戏等你上了车才是真的开始:人类的创造力是无与伦比的,竟能在一个闭塞的小空间中放进如此多数目的物体,即使是看起来塞得满满当当,依然能有人凭借出众的智慧做一次“再填充”,哪怕已经到了肌肤接触、再无空隙的程度也毫无畏惧——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这在地铁里是不成立的。昌平线的沙河高教园站,8号线的朱辛庄站,15号线的清华东路西口站,可以体验到无数次的智慧与力量的较量。14号线好一些,临近终点站往往是比较空的,也算是看在我前面挤到崩溃的份上,放我一马,让我松口气,这也是路上少有的欣慰之处了(当然,地铁上的空调是另一点,偶有地铁13号线空调临时坏掉的情况发生,其间的感受真可谓“今生难忘”)。期初,见识到北京地铁高峰的我的内心是极度崩溃的,一度产生了委屈、退缩的想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多月下来也算是好了很多。并不是地铁不那么拥挤了,而是我慢慢“习惯”了这种节奏,对于再怎样拥挤的场面也不为所动,且乐此不疲,这大概也是一种“另类”的自我升华。
当然,地铁风波再怎样也不过是身体上的考验(折磨?),到了工作单位之后所产生的“无力感”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折磨更为之甚。不客气地说,一到了这里,感觉“自己仿佛一个废人”——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就像是自己先前上学所学到的东西都是空白,在学校里如何耀武扬威,如何指点江山,到了这里完全哑火。若说是霜打了的茄子也只是蔫了一些,我的感觉更像是叶子都没长齐的茄子藤(如果有这个东西的话)——霜都懒得打你,你自己也不会有啥东西。好在领导、前辈们心地善良,态度和蔼,对于我的无知不以为意,并且耐心地、一步一步地去讲解我需要学的、做的,了解我的想法和目标,去制定、分配具有针对性的基础任务给我,好让我不会因强烈的自我谴责与内心煎熬而崩溃(地铁上身体都快崩溃了,下了地铁再心理崩溃,一天到晚除了崩溃没啥别的事了)。
很多过来人都说,工作一年学到的东西能顶上甚至远远超过大学四年学到的东西,现在我对此态度坚定,深信不疑——作为学生,尤其是较好学校的学生,我们总将自己的身份作为一种护身符,去得到家长、亲友的赞许,成为低龄孩童们的榜样,仿佛考上了好大学就意味着得到了一切,全世界都要绕着自己转。就像前几天新闻报导的写“万言长文”的北大高材生那样,借着北大的光环,这位年轻人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水平积累,将自己对于公司、企业、工作的独到见解一一列举,洋洋洒洒,慷慨激昂,颇有当年诸葛亮《出师表》之气势,但结果如何呢?自然是“飞得越高,摔得越疼”,再美妙的梦始终不是事实,醒过来的时候才会感觉到痛。这位“青年才俊”的下场自然是——被任正非客气地“请”出了华为。为何呢?我想这位高材生身上所反映出来的,正是我们绝大多数学生群体共同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眼高手低,不知天高地厚。像很多人一样,一路迎着荣耀、顶着光环走过来,他把所有的眼光都聚焦在了自己身上,觉得自己就应该是该受万人敬仰的那个最闪亮的星。这在学校、在家庭中或许适用,但正式工作中恐怕就不再是这样的节奏——一个初出茅庐、乳臭未干的年轻人,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了解、适应当前环境,虚心向前辈学习、请教以提升自我,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工作单位做出贡献,而不是剑走偏锋、标新立异,事事都要争着去做那个最出头的——尤其是在没有什么能力的情况下。《圣经》中言:“自视甚高的,必降为卑。”于我而言,能在尚未毕业之时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能够沉下心来去改进去提升,这可谓是此次实践所带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亦或是学校要求我们去参与社会实践的初衷所在——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必经之路。
从另一方面来谈,此次实践给我的另一收获是对自己所学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为一个数学系学生,我所学到的数学课程,除了考试得分,还有什么其他的用处?这在日常业务的应用当中得到了答案:作为一个互联网科技公司,自然与程序、算法等密不可分,在当今信息技术爆炸式发展的大趋势下,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站在了时代的风口,而这些技术的最根源本质,正是我们所学的平时“看似高深且毫无用处”的数学课程了。当我看到公司所设计的“高考机器人”在解答数学题上的惊人能力,了解到拍照搜题、语音识别、智能对话技术背后的复杂知识后,才是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与浅薄。听了专业人士的讲解,才意识到自己至今所学知识甚至还不足以理解他们口中的“常识”,也就不用再谈什么指点江山的春秋大梦了,静下心来学习最需要的东西,才是目前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一般来说,浅薄的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浅薄,更易自我满足,而学识渊博的人却能虚心进取,创造更有价值的内容,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些讽刺意味。为此我只得说极为感激,感激生活,感激各种经历,感激身边的一切,让我能够在关键时刻悬崖勒马,意识到自己的浅薄,让自己转到正确的道路上去,这也许就是卓越的开始,冥冥之中自由安排。
这样想来,一个多月的实践,给我带来的感受、冲击,甚至是刺激或打击,确实是远远超过了之前在学校当中的两年,这之中的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也正因如此,我选择了继续留在这里,而不是浅尝辄止,我希望能够在保证了自己的课业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走出象牙塔”,去现实的世界中感受、历练,成为坚强、顶天立地的“社会人才”,而不是窝在学校里为了鸡毛蒜皮小事而发愁、怨天尤人的“玻璃人”。从前我以为,世界应是善良的,生活应是顺利的、甜美的。现在我认为,世界是极其残酷的,生活应是由绝大多数的绝望、少数的失望和极其微少的希望构成的——也正因如此,在“物以稀为贵”条件下的这些希望才会被赋予极高的价值,甚至可以打败任何形式的黑暗。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所谓的“挫折”也就不足为奇,只不过是生活的常态罢了。在一颗坚定的心的面前,任何的阻碍都不足为惧,它们只会成为让你走向卓越的铺垫,过程越是艰难,结果便越是美好,无论是君王豪杰,还是著名学者、商业精英,无一不是经历了最严酷的考验,才到达了他们对应的位置上去。从古至今,一直如此,无一例外。
暑假已经到了最后的结尾之处,同样的,我的文字也差不多快要到了最后结尾处,言尽而意犹未尽,我想接下来我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所需要的、社会和工作所要求的东西上面,日常琐事、无聊的情绪、周围人的眼光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只要有了明确的目标,放心大胆地努力前行便好,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只要自己还能够撑得住,就不会轻易倒在前行的路上,努力不会辜负任何人,未来定会比我想象的更美好。
201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