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华
全天在单位安全值班,因为没带电脑,便从手机上找报刊内容阅读。校园安静,除了没关闭的铃声,就是麻雀的叫声此起彼伏。搬把椅子看着挺远的树,读读刚出的报刊。
在微信上打开了《新华文摘》的公众号,从中寻找感兴趣的文章。一忙活,一天的目光就没再离开《新华文摘》2022年第7期。幸好带了手机充电器。
因为最近在准备一场关于教育叙事为主题的演讲,所以对“叙事”二字比较敏感。打开杂质后,先看到了《新中国史的叙事方式、问题把握与精神铸就》。本文最初发表在《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作者为李捷。“理解新中国史的核心在于正确对待新中国发展进程中的曲折失误、正确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正确应对新中国现实实践中的风险挑战。”阅读本文时,对此非常认同。我关注教育叙事,要借鉴这种认识逻辑,全面地、理性地分析教育叙事的得失,正确地把握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实践水平提升、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的关系,正确地应对今后教育叙事运用的挑战。此文阅读时间不下四个小时,我边读边查找一些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规律,读懂本文自然要花些时间。
整个4月,我一直在推敲微写作成为课堂主业的新依据。对数字生活带来的写作素养的降低非常敏感,因此,看到《文化数字化:从建设工程上升到国家战略》也很感兴趣。不过,读本文,不如读《新中国史的叙事方式、问题把握与精神铸就》花的时间长。
转载的三篇教育类文章,因为与我的研究领域相差较远,只看看了摘要或开头第一段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