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人们常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推敲、修改是文章写作的重要环节。
说到推敲,它还是个典故,出自唐朝诗人贾岛。有一天,贾岛外出,在路上作出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反复吟诵这两句诗,想到底是用“推”字好呢,还是“敲”字好呢?一会儿觉得用“推”字好,一会儿又觉得用“敲”字好。反来复去,拿不定主意。
这时正好韩愈出巡。贾岛只顾低头吟诗,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面。韩愈问明了缘由,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笑着说:“还是用'敲'字比较好呀。”
经过韩愈的指点,贾岛就把这句诗改成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后来这个故事流传开来,人们就用“推敲”一词表示反复思考斟酌的意思。
好诗是反复推敲修改出来的。谈到自己写诗改诗的经验,贾岛还写过一首《题诗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无独有偶,唐代诗人卢延让写过《苦吟》一诗,也表达了写诗改诗之难:“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说的就是好诗来之不易,是反复修改、千锤百炼的结果。
其实写文章和写诗是一样的,都需要反复的推敲和修改。在文章修改上,我认为有以下四种方法可以运用,姑且称之为“润文四宝”。
一是朗读法。鲁迅谈到自己修改文章的经验时说:“我做完之后,总要读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把它读得顺口”。文章写好后,通过朗读最容易发现问题,改正问题,所以,一定要出声朗读几遍。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朗读录音、录像,然后自己再听、再看,从一个听众、一个观众的角度来评判文章的得失好坏。
二是冷却法。鲁迅说:“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文章写出来以后,作者当时往往处于兴奋期,甚至自我陶醉,不容易看出毛病。但是过几天,等思想感情的潮水平静下来以后,再回过头来看,就会发现问题。同时,文章写完了,作者的思考却往往并没有停止,往往还会不断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和点子。这对于完善文章是非常有益的。所以文章写出来以后,不要急于拿出去发表。应该放几天,把文章修改得没有可以再修改的余地了,再去发表。以我自己写文章的经验来看,文章写出来以后,如果不是时效性特别强的文章,至少要等一个星期左右,再去发表。发表得早了,有遗憾的地方就没有办法弥补了。
三是借力法。据说,杜甫写完一首诗后,就常常读给他的妻子听,如果妻子听不懂,就继续修改。自己写的文章自己往往不容易看出毛病来。如果换一个人来看,就可能看出问题来。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总是有局限性的,考虑问题的角度往往是固化的。借助他人的角度看文章,就可以突破这种局限和固化,把文章的问题发现得更多,修改得更好。因此如果有条件的话,一定不要怕出丑,不妨让家人、朋友帮助自己看看文章,改改文章。
四是换位法。丑媳妇也得见公婆。文章终归是要让读者看的。所以,要学会设身处地站在不同的读者角度,去衡量文章的好坏和价值。文章要直接在网上发表,就要学会站在网民的角度衡量文章;文章要投稿到媒体,就要学会先站在编辑的角度,再站在读者的角度衡量文章;给领导写稿子,就要学会站在领导的角度衡量文章。这样通过不同的角度掂量掂量文章,就容易发现问题。在严肃的报刊发表文章,特别要学会体现正能量,从党性、人民性的角度衡量、修改文章,使文章具有社会价值和时代精神。
杜甫有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写文章绝不是小事,好文章可以千古永流传。作者只有重视文章的修改,运用多种方法修改,有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和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才能写出好文章,才能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步和超越。
附:袁枚的一首诗:
爱好由来下笔难,
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
头未梳成不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