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优秀的人都会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杀手锏,但也有一些闪光点却惊人的相似。
乔布斯曾在早期的一段访谈中谈到关于自己成立苹果公司的缘由:跟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相比,人类善于制造各种各样的工具,工具可以大大提升效率,而计算机就是人类思想的自行车,可以让人类御风而行。关于设计理念则最终取决于个人的品味,你要熟悉人类在各种领域的优秀成果,尝试把他们运用到你的工作中才行。
这与查理·芒格提倡的跨学科研究,形成自己分析和判断现实问题的思维工具不谋而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许成为像他们那样卓越的人有些遥远。但如果我们能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开始,通过阅读扩大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能,那么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也会多一些思路和灵感。
然而很多人要么书读的很快什么都记不住,只能安慰自己读过的书已经深入骨髓、融入气质;要么读的太慢以至于一本书要花费数月之久,最终失去读书的热情。万世之物皆有其道,到底要怎么阅读才能有效吸收书中的精髓、提升阅读效率呢?
一直到高中毕业都没有读过几本课外书籍、自嘲是劣等生的原尻淳一,生于日本埼玉县,是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他曾因同学的推荐,尝试阅读了一本历史书,内心震撼不已,从此开始了阅读之路。而《高效能阅读》这本书正是原尻淳一——这位曾经不爱读书的人,在阅读迄今已出版的百余册读书术书籍并结合自己实操阅读后的心血之作。
这本书从初中高三个段位一共提出的89个阅读技巧,不管是阅读小白,还是有一定阅读量的小能手,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改善读书体质,确定自己的知识主轴线,通过垂直型阅读,建立自己思考的主场。辅助运用水平型阅读,扩展知识的宽度,使自己的知识体系立体化,一步步晋升为阅读达人,利用阅读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1 初级篇:改善读书体质、改变错误的观念
人总是容易被流传的一些观念所影响,比如要读名著、经典的书籍,而且阅读要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名著、经典的书籍凝聚了前人宝贵的思想结晶,当然应该是我们珍视的,但由于历史背景知识的匮乏或者人生经验、阅历的限制,我们很难读懂其中蕴含的思想和讽刺意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在大学的时候,我曾立誓要读完名著一百本,然而却屡屡被卡住,有一些读一半就放弃了。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书里面有一些零碎的句子可以读到会心一笑,然而大部分内容很是艰深难懂,经常读没几页就昏昏欲睡,因着内心的坚持,最后读完了整本小说,却没有任何收获,整个阅读体验极其不通畅,导致自己的阅读热情下降了不少。
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阅读》中首先就提到了这一点,不要被“必须通读”的观念所束缚,更不要勉强自己阅读那些读不懂的书籍,而是要转变自己的读书意识,明确自己读书的内在动机。缺少内在动机的读书甚至让阅读会流于形式,对自己的成长毫无裨益。
因此,改善读书体质前提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内在动机=好奇心”的引擎发动时,书籍便是最好的助燃剂。认知的喜悦和知识本身,以及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并取得成绩,都会使学习的引擎加速,甚至让我们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对于有阅读困难症的人来说,可以选择“曲线救国”,比如确定自己的月度读书主题,然后根据主题参加自己感兴趣作者的演讲会、研讨会;从维基百科了解作者的轶事,让自己对作者先产生兴趣,进而产生想要了解其作品的热情,也可以从名人的薄书开始读起;或者参加豆瓣同城读书会,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一部作品,而且读书会可以增强自己读书时的集中力——因为读书会要分享自己的观点嘛。
当然了,阅读的环境也非常重要。通常来讲,客厅或卧室充斥着各种类型的物品,容易让人分心,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积极创造读书的环境,比如选择在书房、图书馆、书店或咖啡厅。
2 中级篇:速读技巧
关于速读,《高效能阅读》中提到了日本速读术研究第一人齐藤英治先生提倡的“三段火箭式读书法”,第一阶段是“超速级”,以平均每页2~5秒的速度快速翻看;第二阶段是“理解级”,阅读第一阶段所做标记的重要部分;第三阶段是“学习级”,进一步深入消化前两个阶段所标记的内容。
当然了,这些都是针对工具书、专业书、商业书等非虚构类书籍的阅读方法,小说类、虚构类书籍等多是为了娱乐而阅读的,放轻松去读就可以了。
此外比较令人震撼的是因提出影像阅读而闻名的保罗·R·谢勒,他认为首先应该做的是意识到读书的目的,然后通过预览分析书的整体结构,查找关键词,然后进行三次“影像阅读”的快速阅读。
无论哪种速读方法,都可以分为“泛读”和“精读”两部分,首先都通过阅读目录对要读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结构的把握,顺便思考下,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的书?如果自己是作者会怎么写这本书?这种假设与验证型读书,让读者在阅读中带着问题,提前进入思考的状态,大大提升了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泛读可以分为扫读和略读,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关注标题以及黑体字、关键词,对于重要的内容可以贴便签,以便之后可以进行精读,仔细把握书中内容。
精读的阶段,在便利贴的地方可以将打动自己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以供日后查阅方便。通常情况下,对于工具类的书籍,如果能够熟练运用这个速读方法,一两个小时就能读完一本书。
对于商业书籍来说,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前人的知识或经验所证实的事物的规律,因此不要认为读完就以为万事大吉了,通过阅读获得的经验教训一定要在实践中验证,才能发挥知识的真正作用,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3 高级篇:建立思考的主场
格拉德威尔曾在《异类》一书中提到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我们大部分人都依附于一个行业来谋生,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软技能固然重要,但专业技能是企业招聘的最重要的目的。而要想成为一个行业里的大师,除了向前辈们虚心求教、日常工作的经验积累之外,我们还要学习与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所在的这个行业便是我们自己的主场。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围绕自己的主场进行相关内容的垂直型阅读,才能事半功倍,最终成为这个行业的翘楚。
如果你是市场营销专员,那么市场营销管理论、品牌管理论、价格战略论、广告学等相关书籍必不可少,这些理论书籍的阅读,通常会使得脑中有了客单价、营销手段等分析框架,再通过工作中的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转换”并应用于实践,这样便拥有思考的主场,就形成了我们判断事物的基准。
我们可以参照谷歌公司的投资基准比即70:20:10,这个基准同样适用于阅读,我们应该读书资金的70%用于投资阅读专业相关领域书籍,20%用于阅读支持现有业务的其他领域书籍,10%分给完全未知的领域。
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开发了谷歌公司的投资基准比即70:20:10模式,根据黄金比例,谷歌将70%的资金和实践用于充实现有服务,20%用于充实现有服务的周边服务,10%用于投资全新的未知领域。」
另外,我们都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在阅读中要时刻警惕对书产生的依赖,而是要从书中抽离开来回到现实生活中,多去思考书中的观点是否正确,如何应用于实际。
正如如何组建一支最好的球队,也许会为组织一场手术提供一些思路。非专业领域的阅读也会有异曲同工之妙,会意外地为你提供新的视角,让你打破拆散、重新编辑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垂直型阅读所形成的思考的主场就是我们人生的轴,而水平型阅读则是围绕轴建立的一个个点,并由此连成了线,最后成为面——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李敖作为台湾著名学者,以博闻强识为人所称道。他曾在凤凰卫视的《李敖有话说》里介绍过他的读书方法:解剖书籍,每看一本书就把书用剪刀拆分开来,然后按类别整理存留。他的书籍拆分后分类非常细,如哲学类,宗教类;宗教类再分佛教类、道教类、天主教类。天主教还可以分神父、神父同性恋、神父还俗、修女同性恋、修女还俗等等。
当然了,我们现在可用来保存信息的方式比10年前更加丰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随时拍照上传云笔记或者有图片、文字记忆功能的App, 利用博客、Facebook等社交媒体将阅读过程中的获取的信息整理成笔记,然后通过标签进行分组保存,防止遗忘的同时也建立起了自己的数据库,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