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说阅读了,这个话题很大,论述也很多。我还是狭义地谈谈,主要是语文,并指出一些我认为的常见误区。首先,阅读的重要性不需要多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可是不读万卷书之前你那万里路起码打个对折。现在都说大语文,什么是大语文?我只看到各种打着大语文牌子的课程和什么小学必学中学必学。我自己的理解,语言是你认识诠释理解这个世界的工具,尤其是母语。那么语文绝不只是语文,比如数学题有的孩子不是不会做,是没看懂题目,英语其实一样,我出国初期,开会聊天,往往听不懂全文,靠什么支撑?就是关键字。听懂个关键字搞懂一段,搞懂两段后就摸清他的全意。这难道不就是阅读理解么?所以大语文之所以大,第一是它涵盖所有(天才除外,爱因斯坦聊过他不是用语言思考的,是意识。语言思考就要有形式逻辑,符号逻辑。而有的火花不可描述,大家别蒙,这些离我们太远)第二是语文即使只看母语,也绝不止是语文。首先大家就知道一句话,文史不分家,用个成语比如完璧归赵,那就是历史呀。然后知道这点的父母很多,各种历史故事买买买。(误区等下再说)我更愿意用人文通识 这个词来替代语文。为什么?因为实际以后水平的高下辨认就是这个,我常说,语文和数学比,无所谓教科书的,功夫只在课外。那么到底是哪些课外?文史之后还有啥?我的答案就是哲学艺术科普 总称文史哲艺科。阅读的知识框架是从这五个角度去搭建,法国的高考是要考哲学的,这也是学霸必须有所了解的东西,有的作文有文无质,就是少了这点思考的深度。当然 具体比例自己可以自由掌握,但是这个五维框架父母要有。
怎么阅读,前人之述备矣。我简单讲就是精读和泛读,叶圣陶对中小学生有过这些书讲解,感兴趣的自己找看看,不错的。精读其实就是北宋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挖深。泛读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属于挖宽。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说到这,我是赞成孩子有自己理解的,(前提是言之有物)我也很反感很多阅读理解题,一个标准答案框框条条。但是孩子该学的应试技巧还是学学,就怕学多了丧失灵性,所以我自己是不教这些的。其一,我相信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也相信一部作品出版后,就不再属于作者,而是不同背景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悟和诠释。(有西方文艺理论支撑这个观点)而今天的阅读理解,很难说只考那些简单的共性部分。其二,在人文这个方向,该做的研究已经差不多了,你以后要出成果、要么就要推翻前人,(新的考古成果研究比如)要么自成一家之言。比如易中天说三国,有他一套,(虽然你如果翻下吕思勉的三国史话,会发现易老师貌似参考了不少)而孩子从小习惯了标准答案,对以后的学术生涯是很不利的。所以基于此,我从来都是偷偷和孩子说,爸爸讲的可能错,老师讲的也可能错,书上讲的还是可能错,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从地心到日心,哥白尼到伽利略、牛顿到爱因斯坦,颠覆的太多,只是孩子,你也需要知道这题怎么得分,而已。
下面就说怎么选书吧,也把常见的误区顺便谈谈(不一定对,只是正如我常和孩子说,没有观点比错误更可怕)语文上面,首先,古文素养诗词素养比现代文要重要。为什么这么讲,汉字传承几千年 骨和神都在诗词歌赋古文上,现代文只是肉和皮。从五四开始,从白话文运动,这现代文才发展了多少年?百来年而已。而现代文写的好的,你别管是复古派还是反古派,你自己看,没有谁的古文素养不牛的,从胡适到朱自清 从吴晗到老舍巴金鲁迅,任你说什么新文化,这些人哪有几个是旧学没有功底的呢?毛泽东写的文章朴实生动,他的诗词又岂是白给的?今天我的思考,当年很多这些名家反对投入时间在古文上,重要原因是一,国家积贫积弱,不要说学古文,连汉字都有大学问家要求废掉改为字母文字。要科技强国嘛,就像今天有的父母说,学那么多语文干嘛?我孩子要搞科技发明的。二,确实耗时,见效慢,而且传统思想里确实有毒草的部分 比如君臣父子这一类。可是这些呢,今天发生了变化,所以现在讲文化自信。这个不多谈,我谈谈有的父母的思想误区(孩子搞数学不需要多高的语文水平)为何说这是误区?自己百度一些大学问家就知道……杨振宁,诺贝尔奖,从小能背孟子,至今可以做诗 。陈省身,数学大师,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数学定理。一直可以写诗唱和。苏步青,数学家,诗词功底很好。我相信文理到了高峰,是可以互通的,都有美感。数学该是简洁朴素的,语文也该是一字千金的。换句话,学霸就该是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