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给教师的建议》第87条: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
第87条建议开篇就提出了,教师的教育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目前对教师教育素养的定义不可谓不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研读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总结出了九个方面的特征:
1、学科素养: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认知能力。具体体现在能够准确分辨清楚这门学科中最复杂的问题,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学科思想前沿的问题。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要准确掌握各类语文要素和基础知识,还要及时关注文学动态,不断更新文学积累,将文学前沿的动态及时合理的传达给学生,让自己和学生及时感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
2、备课技能:优秀的教师是按照教学大纲,而不是按照教科书来备课的。要想真正的将备课备到实处,就应认真地阅读教学大纲,把教科书相关的章节通读一遍。这样做是为了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地位,用学生的眼光来看教材。目前,教师独立备课的能力普遍较低,备课基本上是网络搜索的改进版,或者是沿用以前的备课,更有甚者一篇教案沿用数年,至于备课为什么这样设计就无从谈起了。我曾多次尝试自己独立撰写备课,每次经过多方搜集,整理改进以及数日的研写,对教材和学情基本掌握,每次这样备课之后的课堂,总能应对自如,教的顺畅,学的高效。遗憾的是这样的做法不能成为常态,个人素养无法实现质的提升。
3、情感素养:教师的讲述和语言要富有情感。教师的讲述越有情感,学生就会越喜欢这门学科。事实证明: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的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材上的时间就越少。真正的教育高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
4、知识信念:教师对教材要有深刻的知识。所谓真正的有知识,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反复思考过,而如果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反复的思考过,如果知识变成了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变成了他自己的观点,那就意味着知识已经成为信念。用形象的话说就是在知识的活在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流淌,如果在教师的讲课里没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如果掌握教材的程度,只能供学生体验他所知道的那一点东西,那么学生的心灵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而在心灵没有参与到精神生活里去的地方,也就没有信念。
5、教学方向: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与学生娓娓谈心,他提出问题,邀请大家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在分析这种课的时候,大家会感觉到在教师跟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亲密的交往关系。
6、读书习惯: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思考。
7、实验意识:每一位教师都要有自己创造性的实验。一个创造性工作的教师所做的课时计划,就是对课堂上应当发生的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最大限度的遇见,这是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8、心理学基础:教师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师要善于观察儿童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过程中,在游戏、参观、课外休息时间内观察,以及怎样把观察结果转变或体现为对儿童时间个别影响的方式和方法。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教师要经常的用心的写儿童的教育鉴定,这种教育鉴定所依据的基础就是心理学分析,观察和研究。
9、语言修养:备课和对教材的教学类的加工,首先是教师逻辑思维和语言修养的统一。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