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十点半左右,家乡地震了,这一次幸运又是小震。当时,我还在全情投入写字之中,丝毫没有察觉。直到结束后刷朋友圈才知。
如若不幸,我,就在全然沉醉中离开,如《黑天鹅》电影最后一幕。来不及恐慌,来不及思考和顾忌那些我牵挂的和牵挂我的人,更来不及再看一眼日月星辰,吹一次凉风,我无比留念的世界。不用分清现实和理想,在无觉中离开。看似这画面唯美诗意,然而,真终于此,谁帮我安慰我心心牵念的所有!我的生命是被这些滋养成长,牵连着纤细敏感的疼痛神经。想到这,我无法释怀了。
理智告诉我:放下那些浪漫想象,这样的时刻,生命的意义在于延续!这些震慑的恐慌是给浑浑噩噩蹉跎光阴之人的救赎。它把麻木的心悬于高空,让不安于恐惧滋生蔓延,让真诚的思考也伴随生长起来。它要站立一旁嘲笑:不要以为死神很远,它时时刻刻相伴!它又悉心要教会:生命,要不遗余力!因为死神早在生之中注定!于是,我祈求,不要再有这样的时刻来临。我们,没有一个人是“注定”安全,是绝对平安。
意外无时无刻不阴险地在我们身边潜伏。于是每一个黎明都是犒赐和幸免,我要等过长长的黑夜中各种不可知力量的威胁,我要在沉沉的睡眠中中错过多少“危险”和积攒多少幸免,我要无时无刻不在的“死亡威胁”中练习--精准躲闪,才能获得一段长长的生命时光!生命有时候不再是时间维度的简单延续,求一个长生不老,亦不是“泰山鸿毛”的意义追寻,而是,你避开多少“偶然”和“突然”,侥幸逃过... ...
记得五月天《诺亚方舟》演唱会上,主唱叩问着“如果还有明天,你要怎样装扮你的脸.. ..如果没有明天,要怎么说再见”……如果末日来临,人类终于变成同类,身份地位,聪明或愚昧.. ...归零。记得当时重庆被预测有龙卷风,同学问我如果来临,想跟谁一起,想见谁一面?其实中国人文化基因里避讳如上谈论。“不知生焉知死”。
而埃及人则是赞颂死亡。他们不把死亡看成生的绝对对立,是救赎。因为他们,每天都要经受着大大小小的地震,还有各种生存极限的考验,无数次死亡的威胁,而他们是平静的。死神在旁,如坐针毡;如坐针毡,不曾怠慢。于是,他们从中更深生之奥义,虔诚谦卑度过拥有的每时每刻。如若,那一秒终结了,那生命的浩劫就结束了,终于归于平静,归于死之后生之前的漫长时光酝酿。致以生之敬畏(是我的理解。不妄论宗教)。
我们有限的精力都被无休止的欲望吞噬着,消耗着,去攫取更多的资源,更多的财富。可是在生命面前,这些不过是迷蒙缥缈的烟云,是握不住的沙。人终不过“向死而生”这样的结局,该重新去定义描摹幸福的样子。
《起风了》,宫大师的作品,对罹难,战争,生命的思索。1920的日本,地震,贫穷,战争席卷。。大难临前,明天在哪里?人生而尊严,死亦然,在灾难中失去,战争中失去,人再没有理由互相倾扎,更没有理由被贪婪欲望的恶魔降服。有的是自由和飞翔的渴望,心里的声音都是这句“nice catch”。
以前在想,每一次告别,要带上最好的自己认真说再见。而有些无法预言的告别,注定当前无所准备。所以,我决定:用尽所有与“死亡为伍”的时刻,去炮制一场实实在在的狂欢,一次不太遗憾的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