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也是我的生日,更是我第一次在简书码字的日子。写了一篇和读书有关的文字,算是应和了这个特别的日子,同时也以此勉励自己,多读书,多思考,多码字。
一 最初的接触
最早接触书,应该是在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时候我还不识字,不过要感谢我的母亲,她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每天晚饭后都会为我和姐读书,读的是《中国远古神话传说》。我就是从这套书里知道了盘古开天劈地,女娲炼石补天,神农亲尝百草……也因为这些有趣的故事,引发了我对书籍的兴趣。
恰好这时候,班上定了一份叫做《小朋友》的儿童杂志,而老师又任命我来保管这些杂志,近水楼台的我就把所有《小朋友》都看了个遍。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里面有一个连载的故事叫做《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是还能清楚地记得小男孩尼尔斯的红帽子和大白鹅的红嘴巴。
另外还有一个小狐狸的故事,她的父母给她起了个奇怪的名字,叫“怕怕怕小姐”,因为她怕吹风,怕下雨,怕树叶掉下来砸了脑袋。以至于现在,每当女儿说她怕什么东西时,我就会拿这个故事和她开玩笑,以此来缓解她的紧张情绪。
二 杂志和小人书
大概从三年级开始,我让家里给我订了份《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那是我能够接触到的少数几种课外读物。每一期的《小学生优秀作文选》,我都会一篇不落地认认真真看完,每次看完都会特别羡慕那些作文被刊登的小朋友,恨不得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另外就是学校定的《少年文艺》,借的人总是很多,每一期我都会想方设法地借来看,一旦到手,必定是欣喜若狂,非得一口气看完才过瘾。
我的父母都出自农村,没有受过多高的教育,所以他们平时是不怎么看书的,对儿童读物更是一无所知。记得有一次,我不知从哪儿听到了《丑小鸭》的故事,因为不知道《安徒生童话》,所以误以为《丑小鸭》是一本书。于是就跟父亲说想买这本书。虽然父亲也不知道《丑小鸭》是什么,但他还是很负责任地去邮局帮我问。
那个时候,我居住的小镇是没有书店的,要看书只能去邮局订,或者到县城的新华书店买。父亲没时间去县城,就到邮局去问了,结果还真问到了这本书,于是父亲就给我定下了。结果第一期杂志到手时,父亲才发现,这个《丑小鸭》根本就不是给小孩子看的杂志,而是专门发表一些文学新人作品的期刊,因为这些作者们都还年轻,作品也不不够成熟,所以才起名《丑小鸭》。
小学一二年级时,除了为数不多的几本杂志,我看得最多的要数小人书。现在的孩子很难看到小人书了,而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小人书就是启蒙读物。首先,它便宜,一两毛钱甚至几分钱就可以买一本。其次,它文字少图画多,对于识字量不大的孩子来说再合适不过。家里买的小人书有限,我就跟同学借,或者去书摊上看,一两分钱一本,一有钱,我就把它贡献给了书摊。
从小人书里,我知道了桃园三结义,知道了杨家将,知道了岳家军,也知道了西游记。我还记得有一本叫《宝莲灯》的,当时特别喜欢,就把它买回家,还在上面根据每页的内容写了好多首打油诗,可是这本带着深深童年记忆的小人书早已弄丢了。
三 “早熟”的小学生
我看的第一部小说居然是言情小说,而且是在三年级的寒假里。那次是在二叔家团年,我的大堂姐当时已经十六、七岁了,不知从哪里借来一本琼瑶的《翦翦风》,就放在书桌上。我也不知道什么是言情小说,只知道是本书,拿起来就看。那本书好像并不厚,没多久就看完了,但是几乎没什么印象,只记得好像有个女孩掉进了水里。那个年纪看这类小说完全没有任何感受。
三年级结束的那个暑假里,我开始看原版的《红楼梦》。不是因为我的阅读水平有多高,而是因为家里确实没有可看的书,而书架上不知怎么会有一套红楼梦,虽然缺了第一册。
那时候是夏天,晚饭后,大家都守在父亲工作单位的会议室外面,等着管会议室的人来开门放电视。那会儿是八十年代中期,好多人家里都还没电视。
我就坐在夕阳的余晖里,周围充斥着爸爸妈妈和叔叔阿姨们聊天的声音以及孩子们追逐打闹的声音,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并没有影响我看书,反而让我觉得特别安心。
有个叔叔走过来,翻看了一下我的书,说:“厉害哟,这么小就看《红楼梦》了,看得懂吗?”
是啊,以我那时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要把《红楼梦》看懂是不可能的,但也并不影响我跟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和书中的人物一起欢喜和忧伤,那时候看《红楼梦》,只是看了一个好看的故事而已。
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时,我看了很多琼瑶的言情小说,比如《窗外》、《彩霞满天》、《一帘幽梦》等,几乎都是从姐姐那里看到的,姐姐比我大三岁,那个时候她的同学之间最流行的就是琼瑶小说。不光是姐姐和她的同学在看,连我的母亲都在看。
我记得那时电视里正在热播一部琼瑶的电视连续剧《海鸥飞处彩云飞》,电视剧的热播带动了小说的热卖。但是这些言情小说并没有毒害到我的心灵,在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下,我那时候看书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好人受了磨难就难过,坏人遭了报应就开心,对人性的复杂还一点都不了解。
四 被老师浇灭的写作热情
小学六年级时,我迷上了武侠小说,现在回忆起来,应该也是从姐姐带回的书里看到的。最早看的是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然后开始看金庸的作品。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当时已经播放了连续剧,是我最最喜欢的电视剧,每天回家早早做完作业,就等着看电视了,比看花仙子还要兴奋。
后来有各种武侠小说可以看了,我更是沉迷其中,除了做作业,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上面,有时上课也会偷偷地看,同学们因此给我取了个外号叫做“书呆子”。看得多了,连晚上做梦都经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侠女,仗剑天涯,快意江湖。梦做多了,就特别想自己写一部武侠小说。
说干就干,我买了笔记本,埋头写起来。才写了几章,就很不幸地把笔记本弄丢了,更不幸的是,我在笔记本上写了名字,被同学捡到后交给了我的班主任。
我那个年轻漂亮的新班主任不但没把笔记本还给我,还严肃地批评我小小年纪心思复杂,不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成天尽想些乱七八糟的事。天知道我当时觉得多么委屈,我那一腔的写作热情,就这样被老师给无情地浇灭了,从此再也没有写小说的念头了。
而这位说我“思想复杂”的老师,却在多年后因为作风问题闹得满城风雨,真不知是谁的“思想复杂”了。
五 无书可看的初中
上了初中后,我一样地痴迷于武侠小说,间或也看些其它的书,但是毕竟地处偏僻小镇,两个仅有的小小书摊上,除了讨大众喜爱的武侠小说,几乎找不出其它好看和有益的书。
所以这最宝贵的三年,除了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几乎没看什么有益的书,倒是初三毕业的那个暑假看了人生的第一部外国小说——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恩仇记》,好像也是姐姐从她同学那里借来的。
这部小说真是太好看了,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和成功越狱后展开的一系列复仇行动,吸引得我欲罢不能,几乎是一口气地读完了(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那部书有厚厚的四本,我当时除了吃饭和家务都在看这部书)。
可惜了初三那个没有作业的暑假,除了《基督山伯爵恩仇记》后,我找不到更多的书来看,日子就在无所事事中白白浪费掉了。
六 被书滋润的中专
到县城上了中专以后,时间似乎又变得充裕起来。最令我开心的是,学校还有个小小的图书馆。虽然这个图书馆的书很少,好看的书更是屈指可数,基本上都是些当代国产小说,并且是以乡土小说为主,但我还是很满足,有书可看总是好事。
很快,图书馆里能吸引我的书差不多看完了,我不得不自己花钱买书看。那时学习优秀的学生每个月有三十元左右的奖学金,我把这三十元几乎全用来买了书。当时特别流行三毛的书,我也非常喜欢,几乎买了她写的所有书,但是一大半都是盗版的,因为盗版的毕竟便宜很多。
当时的我有个心愿:工作以后一定要买一套正版的三毛全集。可是当我有了自己的收入以后,三毛的书已经不再是我的心头好。所以说人的兴趣爱好是会随着不同阶段而发生改变的,即使是同一爱好,也会随着人生阅历的不同而有层次上的不同。
中专的三年我还是看了一些书,除了三毛全集,还有一些世界名著,如《飘》、《简·爱》、《呼啸山庄》、《巴黎圣母院》、《傲慢与偏见》、《茶花女》等等,其中最喜欢的还是《简·爱》。那个贫穷但是自尊自强的姑娘是我的榜样,告诉我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自己的命运要靠自己来改变。
除了世界名著,我还看了些散文,比如林语堂和罗兰的,也看了当时很流行的王朔的小说,还迷了一段时间的宋词,可惜那本《宋词三百首》在买了不久后就弄丢了,我对宋词的爱也就没有继续下去。
七 工作了,却不读书了
中专毕业后,我被分配回原来的小镇,在一家国营企业工作。在那个文化贫瘠的小地方,经济发展不起来,麻将却似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我翻遍了镇上的两个书摊,在一堆旧面孔里总算找到一张新面孔,一套倪匡的科幻小说,大概20来本,但很快也被我看完了。
从那以后,我就被迫中断了精神食粮。偶尔去趟县城买件新衣服,也就几乎没有更多余钱买书了,只是零零星星地买了几本名著。
后来国营单位改制,我被迫下岗,到了省城打工。忙碌而疲倦的生活让我无暇也没有心思再去看书。偶尔拿本书打发时间,也无非是《知音》一类的快餐杂志,那些厚厚的小说,是再也看不下去了。
八 重新拾回爱好
这种情形持续了好多年。一直到辞去工作,把孩子从老家接回身边为止。那时孩子将近四岁,我经常在网上逛育儿论坛。在那些论坛里,妈妈们不但推荐孩子看的书,也推荐自己看的书,于是,我又重新拾起了看书的兴趣。
一开始也是从文学类书籍看起,毕竟这类书故事性强,读起来相对容易得多。慢慢地,看见那么多优秀的妈妈都在推荐实用类的书,我也开始了尝试。我还记得读的第一本实用类书叫做《三种心理学》。
因为从来没接触过这种文字相对枯燥乏味的书,所以读起来相当困难。读一页花费的时间是读其它书的好几倍,而且不但意思难懂,还特别容易忘记前面读过的内容。所以这本书我反反复复地读过好几次,到现在都没读完。因为这本书的艰涩乏味,一度让我对实用类的书产生了畏惧心理,好长一段时间不再触碰这类书。
后来我才知道,不是实用类书难读,而是我选择了错误的书,有那么多通俗易懂的实用类入门书籍,我却偏偏选择了一本不好读的。
再次接触到实用类书是一次机缘巧合。那时我正准备学习一点理财知识,结果没想到老公买回家的小狗吸尘器里就送了一本《小狗钱钱》。这本书原是写给孩子的理财启蒙书,但对我这种小白来说也特别合适。
读完《小狗钱钱》后,我又读了《穷爸爸富爸爸》和《邻居家的百万富翁》等一系列的理财类实用书。然后转战到时间管理和个人管理方面,先后读了《晨间日记的奇迹》、《笔记本圆梦计划》、《把时间当作朋友》、《吃掉那只青蛙》、《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小强升职记》等一系列的书。
这些书相对来说都比较浅显易懂,没有任何阅读难度,读了之后照着书中所教的方法去做,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感觉对自身的成长帮助很大。
通过这类书我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有一颗上进的心,只是苦于一直没有找到入门之道。于是,我渐渐地爱上了这一类书。去年下半年又看了一系列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书,比如《少有人走的路》、《真实的幸福》、《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活出最乐观的自己》等等。看了这些书后,感觉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处理问题也能够更加理智和客观,整个人的心态都平和了不少。
九 开始读写结合
我是从今年年初开始关注李笑来和同人于野的公众号,对这两个大牛非常的佩服。尤其是李笑来老师,当初读他那本《把时间当做朋友》时就深深地震撼了我,我惊觉这世界上还有如此自律和惜时的人。
现在我开始看他们文章里谈到的书,刚买了《思维,快与慢》、《领导梯队》、和《自私的基因》。《思考,快与慢》我已读了几章,颠覆了很多过去大家公认正确的常识。我自己得出的结论是:想要少走弯路,一定要紧紧跟在牛人的身后!
不只是读,我现在还尝试着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出来,虽然目前还是逻辑不清,条理不明,但毕竟开始行动了,比起以前的只想不做还是进步了很多。
就像李笑来老师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有需要做的事情,你就去做了,你不怕你做得不够好——因为你知道你终将做得足够好;你不会害怕失败——你知道那只是一个过程中的必要存在;你甚至不怕还有很多技能尚不具备——你知道你有足够的学习能力,所谓的不会,只不过是现在还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