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走进教室,马上就有学生告状:“老师,小阳又拿东西打我了。”我看了看“被告人”,他脸上带着点笑,看似无所谓地望着我。面对一天内已经不知是第几次被告状的情况,我也非常无奈,只好说:“小阳,你坐到前面的座位来,不要离开老师的视线。”这下小阳不乐意了,脸上的笑容一下就消失了,在我再三的催促下,他才慢悠悠地提着书包搬到了前排的座位。
这个小阳是班里的特殊人物,只要他在教室里,就会不断与同学发生纠纷,不是打了同学,就是拿了同学的东西,所以每天总是不断有同学告他的状。对此我和他谈过,也批评过,还和他的家长交流沟通过,但也收效甚微。
当我讲完课,让学生自己完成练习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小阳往后面扔东西。”顿时,一股火冲上了我的脑门,我冲着小阳吼道:“你再打扰别的同学,就只能请你离开教室了。”毕竟是二年级的小朋友,小阳似乎被我吓住了,坐在座位上低着头,摆弄自己的手指头。
很快我冷静下来了,看着小阳的样子我又有点后悔了。我把小阳叫到面前,指着他的手说:“小阳,看你的手怎么这么黑,快去把手洗干净。”我故意先让小阳去洗手,让我们都能转换下心情。
很快小阳就回来了,我把他叫到面前说:“小阳,现在你是李老师,每天都有同学向你告状,不停说老师他打我了,老师他拿我笔了,老师他拿我橡皮了。”说到这,我故意停顿了一下。小阳的脸上又出现了那种无所谓的表情。
我继续说道:“李老师,你说怎么办啊?”他听见我一本正经地叫他老师,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却不说话。我又问:“李老师,你到底什么感觉啊?”
小阳低着头想了想,小声说:“有点烦。”
我又接着说:“你再想想,如果你的同桌总是一会儿打你一拳,一会儿踢你一脚,一会儿又拿你的东西,你会喜欢他吗?”小阳没抬头,只是摇了摇头。
看到小阳这个样子,我又说:“小阳,老师觉得你的本意并不是想去打扰大家,你本身也不是个烦人的孩子,对吗?”这次小阳很快点了点头。
“你平常是怎么和朋友相处的啊,都是用拳脚和朋友相处的吗?”小阳不说话。“你和谁是好朋友啊?”小阳摇了摇头说:“我没有好朋友。”这次轮到我吃惊了。“全班那么多同学,都没有你的好朋友吗?”小阳点了点。
我突然明白小阳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了,他是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希望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希望和同学们做朋友啊。为了证实我的想法,我问道:“你很想和大家做朋友是吗?”小阳点了点头。
我们很多人都曾有过相似的经历,想通过一些奇怪的行为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只是,我们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然后放弃了。而小阳却特别执着,一次次地想用拳头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一次次失败却没有想过改变自己的行为。
我轻轻地对小阳说:“小阳,你想和大家交朋友,那你想过怎么和大家交朋友吗?”小阳不说话。
“是用拳头交朋友吗?你希望你有一个朋友一会儿打你一拳,一会儿踢你一脚吗?”小阳摇了摇头。
我又接着说:“交朋友不是用拳头的,和同学好好相处,你想有个怎样的朋友,就怎么对待同学,慢慢大家就会和你做朋友了。”小阳思考了一下,点了点头。
今天,我很庆幸没有直接批评小阳,没有简单地把小阳定性手欠打人。小孩的世界是最简单单纯的,但作为老师我们却不能用最简单方式来处理孩子们的事,更不能用一些定势思维来看待孩子。看似简单的事情不一定直接把我们导向事情的真相。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放下身段,多与孩子交流,争取走进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