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出场很少,只有《贾元春归省庆元宵》这一回文字对她进行了正面描写。由于贾元春身份特殊,在《红楼梦》中,很多读者似乎只把她当做贾府的保护伞——一个身份贵重,自身形象却十分模糊的、象征贾府和皇帝纽带的符号。
实际上,元春在整个《红楼梦》中的作用非常关键。元春在金陵十二钗中正册中居于第三位,这就表明,一部《红楼梦》除了宝、黛、钗三人的情感主线,还有一条家族兴衰的线索是与前一条线索并列的,而对家族兴衰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元春。元春受到皇帝的盛宠,则贾家出现“回光返照”的兴盛;元春失宠,则贾家在朝中的地位岌岌可危。反而言之,贾家兴盛,则元春在宫中得宠的可能性就相对大一些,贾家衰败,则元春在宫中的地位,也会受到相当的影响。
为了帮助自己的家族固宠,元春牺牲了自己最好的青春和一生的幸福,但是家族中的男性亲人们没有一个人懂得珍惜、并好好把握属于自己的时机,反而做出了许多伤天害理、贪赃枉法的事,最后即使元春没有死去,也难以保全贾家。何况,元春的死亡也许恰恰和皇帝发现贾家有诸多不法行为有关。娘家势败,导致元春在深宫中的日子更加难过,从而抑郁而亡,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如果说贾家必将败落这个大的局势与元春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元春自己的一些弱点也间接造成了贾家的败落,这就和元春有直接的关系了。元春有三个弱点直接导致自己的失宠、加速了家族的衰败:
一、情商不高出言不慎
元春有才华的优点很明显,而且非常突出,不然也不会在后宫众多才媛佳丽中脱颖而出,“才选凤藻宫”了。当元春被加封贤德妃的时候,她进宫至少已经七八年了。用七八年的时间走上贵妃之位,已经很不容易,说明元春在入宫之初七八年中,她为了得到皇帝的垂青所做出的努力得到了相当大的回报。
通常情况下,我们读《红楼梦》只会注意到皇宫外面的大观园,而元春在深宫之中经历的一切,是我们无法想象到的,也许从当下热播的宫斗剧《甄嬛传》、《如懿传》、《延禧攻略》等剧目中,我们可以想见宫廷是一个斗争何其惨烈的地方,所以元春才会在省亲时说宫中是一个“见不得人的去处”。
元春对宫廷生活的形容固然是真实的,但她不该在省亲时说出来,哪怕是在较为私密的场合只对贾母和王夫人说也不可以。因为省亲这件事本来就是一件招人嫉妒的事,既然被恩准省亲,就该谨言慎行,不要给隔墙有耳的人留下话柄才好。而元春毫不遮掩地说出来,若是被居心不良的人在皇帝面前告了黑状,说元春在娘家人面前抱怨她对宫廷生活的不满,元春是没有辩解余地的。
如果说宫中是一个见不得人的去处第一次暴露了元春的低情商,那么后面元春对贾政说得一句话,则更加暴露了她的低情商,而且元春“不思报效皇恩”的“罪名”似乎再也洗不脱了:
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元春虽然身为贵妃,但还是羡慕田舍之家的幸福,在理解她的人看来,这话并无不妥,但是在公开场合说出来并不合适,因为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眼前的荣华富贵并不是元春想要的。
如果元春的这种心态被皇帝知道,皇帝会不会想:“我给了你们天大的恩典,你却不想要,朕的一番美意,真得是被你辜负了”。
贾政的回话既是出于对皇室的礼节的客套,也是在提醒元春要好好侍奉皇帝,不要过于思念父母。对于元春理想中的田舍之家的天伦之乐,贾政没有回应,每个富贵已极的家庭都会被动地牵扯进许多利益中,想回头的时候,往往会面临一种向前无路后退无门的困境。
虽然元春的失宠是很多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但由盛宠到失宠的转折点也许就在省亲回宫后的这段时间中。后来元春让宝玉等人住进大观园,也许就是明白自己盛宠不再,不可能再次归家省亲之后作出的决定。
帝王的心思是最难猜的,也许皇帝让元春归家省亲,是一种明处示好,暗中试探的举动。也许皇帝此时对贾家的众多不法行为已经有所耳闻,只是借元春省亲的时机,通过太监夏守忠之流去看一看贾家的富贵奢侈的“盛况”。后来夏守忠敢于放心大胆地来贾家敲诈银子,就说明元春已经失宠了。
二、没有深谋远虑
每一个被送进皇宫的女子都肩负着家族的荣辱,元春肯为家族自愿牺牲已经很伟大了,这样看来她似乎应该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女子。其实不然,我们通过她让宝玉等人搬进大观园居住和支持宝钗做宝玉妻子的两件事可以看出,她并不是一个懂得理性思考做出决断的人。
贾家为了修建大观园耗费了数不清的人力物力,这钟行为已经很遭人嫉妒了,虽然大观园空着着实可惜,可一旦让大家住进去,就等于向那些嫉妒她的人故意炫富。
元春做出这个行为在嫉妒她的人看来,无异于告诉那些人:你们不是嫉妒我回家省亲了吗?不是嫉妒我们家拿皇上的银子盖省亲别墅了吗?我们不但要盖,还要让我们家人都住进去,与你们无关。
这样做其实是很犯忌的。元春如果有足够的见识,就算皇帝要他们家盖省亲别墅,她自己也该以节俭为由推辞掉。别人家也在积极地准备迎接自己家的妃嫔省亲,贾家兴师动众地修建大观园,不但给人以口实,也开了以炫耀皇帝恩宠为目的的斗富比赛。
没有元春也就没有大观园,可以说元春才是大观园的守护神。元春让宝玉与众姐妹一起住进大观园虽然是出于一番好意。但这也在客观上造成宝玉与众姐妹日日耳鬓厮磨、不思进取。贾政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宝玉搬进大观园之前,他特意训诫宝玉要他用功读书,才不辜负元春的好意。
然而宝玉却又一次把贾政的话当做耳旁风了。大观园是宝玉经营理想生活的理想之地,但却因为太过安逸,美好的一切得来的太过容易,所以才更让宝玉没有任何忧患意识。
在元春省亲时,她也看到“这园子太过奢华靡费了”,但是她并没有做出相应的措施节流。相比于秦可卿在临终前给凤姐托梦为贾家思虑的后路,她的思虑不周之处就显而易见了。
最能体现元春见识有限的事,还在于她支持王夫人和薛姨妈,把宝钗定为宝玉妻子的行为上。
宝钗落选之后,元春给宝玉和宝钗赏赐了同样的东西,等于认可宝钗做贾家的媳妇。然而,宝钗因何落选,元春不可能一点也不知情。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让宝玉去娶一个杀人犯的妹妹?难道她没有想到薛蟠一定还会继续作恶,而薛蟠所犯的人命案,终究有一天是要被人揭发的吗?薛家彻底败落,贾家就不会受到重创吗?就算她受王夫人影响也不喜欢林黛玉,但为什么不能从其他富贵家族找一个姑娘来与宝玉相配呢?
毫无疑问,元春的暗示其实是王夫人授意的。元春太顺从母亲和姨妈的心意,但王夫人和薛姨妈心里只有她们姐妹俩的小算盘,怎么会有贾家的利益呢?
再者,从元春对宝玉婚姻的态度来看,元春对宝玉的疼爱虽然出于真心,但让宝钗做宝玉的妻子,绝对是以爱为名义的伤害。对比《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对弟弟富察傅恒的感情,我们看到元春爱宝玉只是因为宝玉在整个大家庭中的身份,而不是出于对宝玉精神上的理解和关怀。
元春之于宝玉是又一个“王夫人”式的家长,在贾政、王夫人、外加元春“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宝玉只会更快地逃离金玉良缘的束缚。摆脱掉高鹗续书中调包计的影响,在曹雪芹创作的八十回后的文字中,也许王夫人拿元春赐婚来与贾母对抗,贾母无法反抗,宝玉也只能在表面上接受,再寻找机会摆脱家人对他的控制了。这样看来,宝玉的人生也像贾家的命运一样,成也元春,败也元春。
三、不适应皇宫生活
元春省亲时表现出的对家人的思念是人之常情,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体会到她对于皇宫生活适应得不好。
一个心智坚强,能适应与亲人长期分离的女子,应该像探春那样:“告爹娘,休把儿悬念,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这种话语说明探春这样的女子,在分别时对自己要面临的一切艰难险阻是有充足的心理准备的。元春作为皇妃,面临的环境之险恶绝对不比探春少,但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必就比探春好。
元春是以才华得宠的,而入了宫的才女结局多半都很悲惨。班婕妤遇到赵飞燕姐妹后被冷落,写下《团扇歌》。甄宓遇到颇有心计的郭女王落得个“口含米糠、长发覆面”惨死的结局,元春的结局也并不比他们好。
才女如果想在宫中过得好,就要像甄嬛一样转型为铁腕女强人,智计过人。某一方面才能出众也许能保证短时间内得宠,但并不能长久。元春是个才女,但始终没有转型成为一个懂得后宫生存智慧的女人,也许这是她的认知盲区。
脂砚斋在元春点《长生殿》中的一折戏时的批语告诉我们元春最后死去了。我们且不论元春死去的原因,只说曹雪芹将元春比作杨贵妃的深意。这其中包含两个信息:一是元春和杨贵妃一样,不知道约束娘家的势力,娘家人的拖累是造成她死亡的重要原因;二是元春也像杨贵妃一样做过王妃。元春做过王妃,这个信息可以从《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中众人说探春:“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要是王妃不成?”可知元春一开始是王妃,随着当今皇帝登基才成了皇妃。
王府的生活比起皇宫的生活要平静得多,那时的元春也许并不算十分得宠,但她与那时还是太子的皇帝之间也许还会有一些“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美好,那时元春的生活中也没有许多的明争暗斗。没有盛宠,也自然没有失宠的担心。
但时光终究还是在向前走,元春也终于迎来了她生命中最为繁华的春天,有人认为元春失宠是因为她没有子嗣,但从“榴花开处照宫闱”一句判词中,我们可以推测元春也许曾经是怀了身孕的,从“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两句中我们也可以推测元春在宫廷斗争中失败,最终没能把孩子顺利生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皇帝对她再也不像省亲时那样宠恩隆厚了。
当我们的社会地位上升、身份发生变化或面临命运的重大转折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足够的清醒和智慧,去应对可能出现的急变和衰落。随着环境的变化,我们要训练出一种应对不同环境的策略,以便走得更远,也便于守住我们正在拥有的一切。
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有多少人在别人的“梦里”留着自己的眼泪?又有多少人在自己的人生中为别人做了嫁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