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自己,服务大众!
为什么从小我们就被要求必须有礼貌
小时候,爸妈都这样要求过我们:
见到老师同学要有礼貌;
看见叔叔阿姨不能没礼貌;
出门在外记得礼貌待人;
……
不讲礼貌,就是让父母和对方丢面子。
那你有没有想过,美好的品德那么多,为什么“讲礼”偏偏成为最普遍、最重要的一个要求?
历史告诉我们,“讲礼”之所以这么重要,是有原因的:
1.礼学很实用。
对于孔子时代普通家庭里的孩子来说,学习《春秋》、《尚书》这种学问,就像学屠龙术一样。
听上去特别高大上,事实上却没有什么用处。
但是,礼学的用处就太多了:
大到国家典礼,小到婚丧嫁娶,进可以从政,退可以做个管家,都需要特别懂“礼”。
2.礼可以让人各安其位。
这是礼的核心。
用《礼记》的原文来说,就是“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家法就是国法,齐家才能治国。
人们要用礼,来确定关系的远近、地位的高低,这是宗法社会里非常要紧的事。
过去的政治关系依附在亲戚关系上,要是你对大伯和对表舅一视同仁,就是犯了大忌。
3.人天生需要安全感。
这是礼制最底层的心理基石。
礼,可以让每个人各安其位,让未来具有高度的确定性。
一切按部就班,大家什么也不用担心,人的安全感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人们唯一需要警惕的,就是那些个别想要超越位阶的人。
如果所有人都跟着这些人有样学样,社会就会“礼崩乐坏”,安全感就荡然无存了。
4.以礼自防。
讲礼,是一种非直接的、迂回的社交方式。这就让人与人的关系有了一定距离,或者说是分寸感。
这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维护面子。
因为有了这个防区,别人就不会跟你过于亲昵,自然不容易冒犯你。
而且,你抗拒别人的冒犯也会更容易些。
虽然我们现在说的“讲文明、懂礼貌”,和孔子时代的“礼制”不是一回事了。
但潜意识里讲礼的意识,就是那时候沿袭下来的。
熟男希望能做到以身作则,教育感化大家!这就是我的熟男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