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八个多月的时候,几个好友来家里给我庆祝生日,提前与儿子说了:“ 明天有几位叔叔阿姨要来哦,咱们家明天可热闹了。”
考虑到我们要照顾孩子,X叔叔一大早就赶来帮着干家务,这本来是件很令人感动的事情。
但是,由于我们是多年的朋友,确切说是当年的 “损友”,见了面,不损几句不足为快。
X叔叔刚进屋的时候,逗儿子还没事。但是,不一会儿,我们便有些口无遮拦了,我为了攻击X叔叔,对儿子说:“ 这可是个人贩子叔叔呀!”
没想到,一句无意的话,却埋下了接下来的隐患。
不一会儿,爸爸抱着儿子来到客厅,儿子一瞄着X叔叔,立马哭啦!我们还是比较注重孩子的安全感,所以也没有勉强,将他抱回了卧室,心想,大概是认生吧!
又过了一会儿,几位阿姨也来了,大家都很喜欢儿子,两位阿姨干脆直接脱鞋到游戏毯上陪儿子玩耍了,儿子看看爸爸,又看看妈妈,并没有拒绝与两位阿姨玩。
其间,我和他爸爸有时候也会去厨房忙碌,他和两位阿姨玩得不错,直到到后来饿了,开始找妈妈。
但是,只要一抱他到客厅,他一看到X叔叔,马上就瘪嘴哭。大家都觉得太有意思了,有时候儿子玩得正高兴,大家就会对他说:“去外面看看那位叔叔,看看哭不哭!” 每一次,儿子只要看到叔叔,必哭无疑。
由于大家开玩笑习惯了,我们都开始集体指向X,有人说:“ 啊呀呀,小孩子天眼没关,他一定是看到了你的灵魂…… 哼哼!我们就不说什么了!” “你咋回事呀,小孩子都这么怕你!”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开着玩笑,X也试图拿着各种玩具逗儿子,以试图 “洗清罪名”。但,一切似乎都是徒劳的,儿子一看到X叔叔就哭。
中间,儿子睡了一觉,醒来后,X叔叔准备 “洗心革面”,于是,将生日帽子送给了儿子,儿子好似不计前嫌了,看着叔叔笑了,X叔叔抱了一会儿,他也挺开心的。
只是,没过几分钟,他就好像又想起了什么,再次回到之前的状态——看到X叔叔就哭。
屋里人乐了。这一次,再凭X叔叔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一直到大家告别,儿子也没有再接纳X叔叔。
晚上我和老公清净和冷静下来,讨论了这件事情。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明白儿子的心理活动,但是有一件事情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我们的玩笑,扰乱了儿子的判断。
我开始的一句 “人贩子叔叔”,虽然绝对属于百分之百的玩笑话,但是,却被看似不懂话的儿子听懂了,而且绝对是只听到了字面的意思。
而接下来,大家对儿子逗乐。也让他无所适从,但是每一次,都好似与X叔叔有关系,于是,X叔叔成了他可怕的对象。
而X叔叔虽然宽宏大量,习惯了在女人堆里被当做攻击的对象,但是,面对孩子总是一见他就哭,或许,也有点无所适从,他的不易察觉的紧张,或许也被儿子扑捉到了,于是,一系列的连带作用,让儿子越来越怕X叔叔。
当然,也有可能是,大家在逗儿子的时候,内心都有一个预期期待——看到X叔叔就哭,于是,儿子不辜负众望,一见X叔叔就哭——这就是皮克马利翁效应的另一种展现——期待孩子什么,孩子做出什么反应。
由此,我内心很后悔这么逗孩子,扰乱了他最根本的判断,同时,也没有必要地让他去接受这么多信息的考验。这当妈的呀,一得意就忘形!
晚上看微信,一位好友发的微信文章让我深以为然,而且,也让我对一天发生的事情,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位朋友的微信是这么写的: “我不会带女儿去参加那些所谓的儿童选秀节目。有这时间精力,不如带她多去博物馆、科学馆、带她去野外亲近大自然,给她念一本原著作品。”
感慨这位妈妈的细心和聪明。
电视的商业化目的且不说,作为父母,我们也是经常觉得孩子挺好玩的,逗一逗,却忽略了孩子幼小心灵的感受。就像我今天的做法,就是极其不妥的,改正改正,一定改正。
不但如此,对孩子诸如 “小胖墩”、 “小坏蛋” 等玩笑性的话也要少说,孩子听不懂拐弯抹角地 “怜爱”,却能收集到嘲笑和捉弄,时间久了,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及对父母的信任,打击到孩子的信心。
做父母的,我们真的有责任给孩子去营造一个正面阳光的语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