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8.7~8.13号,是我和女儿跟随北京卓卷教育集团天使联盟会一起去湘西爱循环公益支教的日子。在这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多好玩的、感人的故事,这是累并快乐的一个星期。支教期间没有时间记录,回来后慢慢整理,这几天先写下三个和水有关的故事。记录如下:
1、【断龙完小的盘丝洞】
———一个和水有关的故事[奸笑]
此次支教我所在的断龙完小,是断龙镇上的一所类似于我们这里的中心小学,因为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所以硬件看起来还是不错的。其中有一幢新造的教学楼,教室里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每一层也配备了一间公共厕所,和我们这里的学校厕所类似,里面是靠墙两边各一长条的蹲坑,外面有拖把池和两个洗手盆。但是,和我们这里不一样的是,里面的蹲坑水箱没有水!!!
这个厕所在造楼的时候属于标配被配备了,但是当地的水资源太缺乏,所以事实上不给用。学校真正的厕所还是当地的旱厕,所谓旱厕就是我们小时候在农村普遍可见的茅坑,所有排泄物长时间堆积,各种蚊虫滋生,包括老鼠也是常见的。
等我们去的时候,因为已经放假一月有余,所以每个蹲坑的口子上都已有一只蜘蛛️结网据守,也因此我们的孩子们把上厕所戏称为“去盘丝洞”[捂脸]
因为看着太恐怖味道太冲鼻,所以我们很多人都是能忍则忍,包括我自己,我在那生理习惯完全紊乱,每天起床不如厕,宿尿一直憋到下午,一天就如厕两次,在那里将近七天时间总共上过两次大号[捂脸]乃至回来以后觉得能坐在马桶上就是一件极幸福的事情![憨笑]
2、 【断龙完小的洗碗流水线】
———又一个和水有关的故事[憨笑]
学校的食堂有一个长条型的水槽,上面有三个龙头,但都不出水,所有食堂的用水就靠一根大概3厘米粗的塑料水管,连到外面的一个大蓄水池里,每次出水需启动水泵,水管连到厨房里的一个大塑料水缸(图三)以储存净水。因为水泵开关不在厨房,每次使用都需跑来跑去,很多方便。而且水管粗出水量太大,流水洗东西容易溅水,更是浪费水。所以我们在的几天都是用各种盆和桶接了水再洗菜洗碗的,这既符合我平时的用水习惯,也利于水资源的循环使用。
每一餐饭后,孩子们都有排班来帮忙洗碗,我的工作职责就是安排出一条高效合理的流水线:第一个位置的孩子(一至两个)用洗洁精刷去油污和残渣,然后过第一次水,第二个位置的孩子过第二次水,第三个位置的孩子过第三次水,并将洗净的餐具摆放至干净的容器里,再摆放至指定位置。每一餐洗完所有的餐具,除了第一道水即时倒掉用来冲刷水槽,后两道水都是暂时不倒的。通常第二道水都被用来搓洗抹布,顺便擦餐桌、案板和灶台,然后第二次冲刷水槽,有时候用来冲排水沟;第三道水会用大水瓢舀出一部分,再次搓洗抹布和擦擦擦,最后再次冲洗干净水槽,还有留下的水就暂存着用于下一餐洗菜洗碗。
城里的孩子爱干净,洗手洗得勤,每次有孩子跑进厨房请求我用水瓢兜了水帮他们冲手,我都会要求他们把手伸到哪个水盆的上方,以便于接住流下来的水再次循环使用。每一次这些水都被我要求最大限度地循环使用,有机会就跟孩子们叨叨节约用水!节约用水!!节约用水!!!
3、【断龙完小的澡盆子】
———第三个和水有关的故事[调皮]
虽然当时支教申请面试的时候已经被告知当地水资源缺乏,洗澡很困难,当临行前听带队的夏天老师亲口说七天木得洗澡,感觉还是有点方[捂脸]不过再想想,去年支教的人能过,我也应该能过,再说大家都一样,反正臭的也不只我一个[偷笑]
到达学校的那天,有一位完小的老师接待我们交接一些事宜。当听到老师指着那个大蓄水池说“近来降水比较多,这个蓄水池里是满的,应该够你们这些天用的”,顿时心里踏实轻松了很多。确实我们出发前就刚下了一阵好雨。但尽管如此,还是不敢放开了用,第一天大家确实都没洗澡。
到第二天晚上,很多孩子,尤其是男孩子们,身上的黑T恤上已经开始泛出一条一条的白色汗渍,就跟那海浪线一样,一波一波的。走过他们的身边,就是一股醇香浓厚的汗酸味。有几个皮肤敏感的孩子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汗疹,脖子、手臂上、大腿内侧、腰部一圈、背脊等。我的脖子上也有了一片一片的小红疹子。后来简爱老师和夏天老师商量后,决定安排大家轮流洗澡,女生借用了一个教师宿舍的小卫生间,男生就在厨房里,每人限定一桶水,就是下图的铅皮桶,用热得快烧温了。就这样,大家都觉得异常幸福了!
我们所在的这一个星期,雨水确实很充足,平均每天会下一场阵雨。所以,我们后面几天都是隔天这样烧水简单洗一次澡,总共洗了三次。后来和女儿交流得知她所在的红石林校区,总共就安排了一次洗澡。就那么一次,她因为周期在觉得不方便,还没洗。所以她是真的六天没洗澡,而且同一条运动裤连穿了五天。看起来适应环境的能力很不错啊!
支教回来在家,每次淋浴都觉得幸福得不要不要的,洗头的时候,也都会把龙头关闭,不会再流水一直冲着。女儿也说,自从经历了六天不洗澡,同一条裤子连穿五天,觉得再也没什么能打败自己。
此次支教,来到这样一个物质相对贫乏,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于我们自己而言,首先这是一个见苦知福的过程。从“有”到“无”,再回到“有”,就会格外珍惜这份早已习以为常的“有”。这就是此次支教带给孩子们的第一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