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一次次的委曲求全,
其实不过是在“讨好”别人。
1.累了就休息一下
昨天有个关系很好却很久没有聊天的朋友突然找我聊天,她说找不到可以说话的人,突然想起我,让我听着就好了。
“有一个前辈经常对我指手画脚,美其名曰是在指导我。但是他的言行常常带着攻击性。即使如此,我也会一直告诉自己,他是为了我好。”
“我好像一直在迎合别人,心里会担心如果说出自己的想法,那会不会让别人产生困扰?”
“害怕给别人添麻烦,又害怕别人碰到事情自己帮不上忙。”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突然发现,原来我这种性格叫‘讨好型人格啊’。”
……
我能体会她的感受,因为我知道绝大多数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为别人着想。
于是很多人会因为各种因素,下意识地忽略自己的感受,去迎合别人,于是就产生了这种“讨好型人格”。
可是啊,总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总是过分在意别人感受却忽略自己内心情感的人,总是活在别人对自己的期待中……
这样不停地去追逐别人对自己的认可……真的太累了。
2.你对别人好,也要对自己更好
我记得有一期《奇葩大会》来的嘉宾是蒋方舟。
她说她曾经也是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
“我不会展示自己很愤怒的一面,虽然内心已经积累了很多对别人的不满和想要反驳的……”
“即使这个人你不喜欢,然后你也希望他喜欢你……”
“我期待着获得他人的认可。被人喜欢这个需求,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了……”
“讨好型人格”总是活在惴惴不安里,连被别人多看一眼也会在心里卷起惊涛骇浪。
于是不停地怀疑自己是不是说什么不对的话,做了不对的事……
甚至把自己从头到脚审视一遍。
他们的内心太过敏感了,过度关注别人的想法,过度关注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同……
到最后,他们倒像是把自己的人生丢到一边,跟在别人后面一起过着别人的人生。
我一直坚信:
不论是生活、工作,还是人际交往,都应该跟随内心;
所有让内心痛苦与挣扎的,都应该被摒弃。
那些需要去讨好的人和事,从来都是虚假的,因为他们靠近你不过是因为你是可利用的、可满足他们虚荣心的而已。
等到某一天,他们厌倦你的低眉顺眼,或来了一个更能够“讨他们欢心”的人,你就会被丢到一边。
你当然可以对别人好,但是,你更应该对自己好。
3.希望你能从心,而不是怂
打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一直想着一个前同事。
比我年长,但总是畏畏缩缩,别人让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
偶尔私下找她,告诉她不要总是什么都应下来,太吃亏了。
她告诉我,她也不想这样。但是会担心如果拒绝,自己会被讨厌。
听了之后,有点无力,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太过在意别人眼光,连拒绝也没办法跟随内心想法。
偶然遇见的时候,也得知她继续为了别人的工作,加班到越来越晚。
不懂得拒绝的人,大概都是“讨好型人格”吧?
而那些“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都会失去自我吧?
总是害怕拒绝别人;
害怕发生冲突和被否定;
害怕对方离开自己,也害怕被孤立;
于是就去迎合、讨好别人。
职场中的“讨好型人格”大都如此,放弃自己的主动权,然后自然而然地营造出善良、并且毫无攻击性的形象。
好一个乖巧、听话、又很好欺负的形象。
总是迎合别人的话,却从不表达自己的观点。
连心里藏着的越来越多的不满也不敢让人知道。
4.你骄傲时的样子最好看
A说自己手上有事情要做,有点忙不过来,分了些工作给你请你帮忙,你紧赶慢赶完成之后,发现她悠闲地坐在工作位上刷着朋友圈、聊着天;
B跟你说他着急下班,让你帮忙完成剩下的工作,你好不容易忙完,一看十二点了。转眼就看到她四个小时前在朋友圈晒的晚餐,而你肚子适时地发出了叫声;
C说家里出了事,但是工作做不完,你“善解人意”地说都交给你,在回家路上遇见她跟男朋友有说有笑,从你旁边经过;
……
你明明对此内心感到难过与失落,甚至想要去质问。
终于在聊天框里输入了一段长长的质问之后,又默默地一个字一个字删掉。
到了第二天你还是对他们小心翼翼地迎合,对他们的要求依旧有求必应。
你总是忍着内心的所有不快,去讨好很多人,又努力地维持一段又一段关系。
可你知道吗?
每个人都无需讨好任何人,你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然后吸引别人自动向你靠近。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应该是被你的个人魅力吸引而来,而不是被你低眉顺眼求来的。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
在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当中,他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也有可能也会显得很笨拙。
如果你放弃了追求个人的独特价值,去塑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的话,那其实是冒了很大的风险。
这个风险就是,你吸引来的人,不是你真正欣赏的人。
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