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薛宝钗的人格有什么特性?面对这样的问题,人们往往会给予“无情”二字,且该观点十分普遍,人们也会引述:63回宝钗抽花签,抽到的签文:“恁是无情也动人”来论证宝钗“无情”。然而这句签词真的是说宝钗是无情之人吗?宝钗真的是一个无情之人吗?
一、从情榜来分析
第十九回脂批中提到: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情不情”,第一个“情”字,是动词,翻译成“对不情之物有情相待”。排在第二的林黛玉,批语“情情”则可翻译成“对世间有情者用情,情于有情”。
而情榜第三是谁?脂砚斋认为: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之间构成“三人鼎力,缺一不可”的关系,可谓是“三人一体”。这三人之间的关系与纠葛构成整本书主要的爱情脉络。宝玉与黛玉、宝钗之间的感情,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
我们简单的分析这两对人之间的感情,宝黛之间,从小一起长大,日久生情,由亲密友爱转为男女之爱,然而二人之间时常会有小矛盾,文中随处可见黛玉对宝玉使小性子,宝玉也时时担心惹黛玉哭泣。而与宝钗之间,则比较友爱,相互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性情,二人相处可谓是尊重且融洽。脂砚斋就说,“二宝之间是远中近,宝黛之间是近中远”。这就涉及到一个爱情观,爱一个是否就可以为所欲为?在各种爱情剧中,常见的剧情是爱一个人就意味着要无限的全部的包容与接收。如果我们真正爱一个人,彼此相处应该是开心,而不是无畏的使性子,要对方包容。我爱你,正因为有你,为什么你要对你真心爱的人,进行伤害。《圣经‧哥林多前书》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回归宝钗的人格分析,如果她是一个无情之人,如何担当这个鼎力的角色?又如何解释他与宝玉之间相互尊重的感情。因此要给宝钗的人格定性为“无情”还需客观的检验。
二、从众金钗签词来分析
我们来看看其他金钗的签词:
探春:日边红杏倚云栽
李纨:竹林茅舍自甘心
香菱:连理枝头花正开
麝月:开到荼蘼花事了
袭人:桃红又见一年春
整体而言这些签词,给人的感觉都是幸福的、正面的。依据古人的习俗以及隐诗策略,引用的应是吉祥的话,稍有负面的签词,应是林黛玉的签词,“莫怨东风当自嗟”只有这句签词有些负面意象。然而当林黛玉抽到此签,她自己的反映是“也自笑了。”从当事人的反映可以看出,这应该还是正面。整体来说,没有签词会涉及到人格批判。如果薛宝钗签词真的是指她的“无情”,那同样来看看众人当时的反映:“在席共贺一杯”“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说着,大家共贺了一杯”,可见,签词不可能是对宝钗进行负面的人格批判,而是正面的赞美,这就与我们的固有的理解有出路。再配合当时寿庆的氛围,更不可能唯独宝钗一人的签词是含有不好意义的批判。
三、从诗句语法分析来看
我们看到的签词,只看到了冰山的一角,更多的还埋藏在冰山下。“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词来源于晚唐罗隐写的《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穠华过此身。
语法学和修辞学来分析,“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这两句既不是陈述句也不是判断句。上下两句都是复合句,用“应”“也”联结。前分句都表示非事实存在情况,“若”“任”可以翻译成“如果”或者“即使是”,在语言学中该类句式归属为让步句,让步分为虚让和实让。虚让,对虚拟情况的让步,不存在事实。实让,是事实上有可能发生。而且无论是虚让还是实让都是为了强调后半句的事实结果。
因此该句诗应翻译成:“如果牡丹花会说话,那就倾国倾城了。就算她无情,那也很动人。”无情是虚拟的让步,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事实。所以这句话根本不是讲牡丹花的无情,而是强调动人。
最后,我们来看看与曹雪芹同时代的脂砚斋对薛宝钗的评价,
待人接物,不疏不请,不远不近;
可厌之人,亦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
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
——庚辰本第21回脂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