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从小读到大
作者:尹建莉
读书人:卢丽娜
大家好,我是卢丽娜,上个星期Jack老师给我们讲了亲子共学思维导图,这个星期我给大家带来亲子共读的专题,来自尹建莉老师的《从小读到大》。
群里很多伙伴是语文老师,尹老师的本职也是语文老师,同时,他还是一个作家和一个教育家。他写过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纸书销售800万册,网上阅读量过亿,很多品思家人们都读过,是划时代的教育经典之作。
尹老师的女儿圆圆从小酷爱阅读,博览群书,连跳两级,16岁参加高考,语文接近满分考上清华大学,本科毕业之后,进到常青藤名校攻读硕士学位,现在就职于某知名外企。
所以从某个角度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学校里面小朋友们接受的都是相同的教育,但是在家里,各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大不相同,培养出来的小孩子也大不相同。
在我们老家,经常会有老师抱怨,家长把小孩子送到学校之后就什么都不管了,家长们认为教育是老师的事情,老师认为家长都不管自己的小孩,班上这么多小孩老师怎么管得过来,搞得最后小朋友在家里没人管,在学校也很难管,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农村很常见,特别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家庭教育几乎空白,小朋友长大后几乎清一色地叛逆。
其实这本书最开始吸引到我的,是他的标题,从小读到大,大人都很难坚持的一件事情,如何能够从那么小的小朋友,就开始一直读书读书读到大呢?
我自己的经历大概是,从小只会看小说,阅读量比较少,大学毕业之后,几乎从来没有看过书,很少很少的几本都是穿越类的小说,大概到我毕业七八年之后,我的师父跟我说:现在技术上面,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教给你的了,但是如果你想往管理方面发展,那你就需要把脑袋里面清空一下,把所有陈旧的东西都倒掉,那装进来的是什么呢?装进来的新的,要靠阅读很多很多相关管理类的书,用这些书里面的概念来帮你洗脑。
那段时间硬着头皮看完师父推荐的几本书,看得很慢,也比较浮躁和生硬,不是特别能坚持,读书的速度大概在一年一两本的样子,感觉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来坚持和来快速阅读。
在亲子阅读方面也遇到很多问题,小朋友很小的时候,喜欢在书上乱画,给他讲一些东西似懂非懂,再后来大人加班回来晚,也就没有那么多兴趣给他讲了,有时候她也会自己翻一番,要求我们给他讲,但多数时候我们还会拒绝她,让她自己看,都是断断续续,讲讲停停,就没有能特别好的养成阅读习惯,五岁之前大概只看了两三套书,有很多朋友的家的宝宝,这个年纪都已经认识很多字了,但我们家在年初的时候还不认识字,大人也比较焦虑,看到尹老师的这本书,就飞快地从京东买回来了,希望它能够解决掉我读书的问题和宝宝读书的问题。
言归正传,这本书主要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阅读,小朋友为什么要阅读和如何阅读?二是作者的育儿观。在形式上,作者用笔录和读者答疑,两种手段来呈现,很多家长共性的问题都能够在里面找到答案。
第一小朋友为什么要阅读和如何阅读的问题?书里面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四个小孩子,他们都上五年级,前两个小孩子叫晓菲的小女孩叫和小壮的小男孩,这两个孩子都非常努力,学习成绩在中上等,性格不张扬也不内向,属于容易被老师遗忘的孩子。
另外两个孩子是小男孩,一个叫博,一个叫成,博是非常出色的学生,各门功课都非常优秀能力,也强是那种几乎找不到缺点的完美小孩,成这个小男孩优缺点都非常明显,总是不好好完成作业,成绩也是中等,但是他的口才非常好,总是表现得很懒散,但也并不会扰乱纪律。
前两个小孩子晓菲和小壮的作文,虽然字写得比较整齐,但是写作的水平很差,内容比较贫乏,错别字也多,和他们平时其他功课的考试成绩有明显的差距,每篇作文都会被老师要求改来改去,一遍一遍地改,但是看不出来多大的进步,下一次的作文吧,看起来水平照旧,他们很努力,但是分明有些力不从心。
尹老师大概猜出来哪边有问题,找两个孩子谈话,说你们经常读课外书吗?晓菲说她很想读,但是爸妈不允许,怕影响他学习,把家里面所有的书都藏了起来锁了起来,家里有一份订报纸送的《读者》,她也很喜欢读这个杂志,但是每次来了父母都会藏起来不给他看。
爸爸觉得,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孩子每天这么用功,学习成绩才保持中上等,要是再分了心落到中等下等怎么办?
如果群里的伙伴,你是晓菲的老师,或者你是晓菲的爸爸妈妈你会怎么看?该不该允许晓菲看课外书,学习已经这么努力了,还该不该花额外的时间去看闲书?该打1,不该打2。
尹老师找晓菲的爸爸谈话,希望他爸爸能给他增加一些阅读量,但是他爸爸觉得,家里订报纸招来的《读者》引得孩子不安心学习,就把订报纸的赠品,改成了牛奶,完全杜绝了晓菲看课外书的途径。
小壮的情况也类似,小壮一周要上六个课外班和一个乐器班,周一到周日从来不休息,他家住的远,公交车上每天来回两个半小时,小壮每天只能睡六个小时,所以他妈妈说绝对,再不能给他增加负担看课外书了。
群里的伙伴,你们会不会也觉得,课外书是在给小朋友增加负担?大家是不是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和纠结?我们家这种状况是三天两头便饭,奶奶一方面纠结,要不要给甜猫再报个班,另一方面也会担心甜猫睡眠不足,早早就把她弄到床上,让她睡觉,限制她睡前的阅读。
几乎从小朋友一岁半开始,身边就有一堆熟人报班的,他们会给小朋友报一堆课外班,像早教班英语班钢琴班画画班吉他班之类的,好像别的小朋友上了,我们家的小朋友没上,就有种落后在起跑线上的感觉,我们家老太太也是,从甜猫上小班就开始催,谁家报了舞蹈班,哪个小孩子报了硬笔班,又谁谁报了画画班,赶紧给甜猫也报一个,但是都被我拒绝了。
亲爱的品思家人们,大家在课外班和课外书之间,报了几门课程?1门打1,10门打10,看看大家最多能到几样?
小壮的家长也不打算让他有读课外书的这个愿望,只是打算再给他报个跆拳道,理由是孩子整天学习活动量少,学这个既能运动又能防身,不知道她从哪儿来的时间给小壮学跆拳道,而且在小壮上的几个课外班里面,还有一个作文班,但是他的作文水平,还是一如既往的比较差。
晓菲和小壮这两个孩子,从五年级开始就一直很努力,但是等到他们上了初三,他和小壮的成绩也只能保持在中等,学得很吃力,他们就读的学校是一所普通初中,晓菲说以他们中等的成绩是肯定考不上好高中了,而且越来越不想学习了,觉得学习太难了。
另外一组的两个孩子,还记得吗,完美小孩博的家里有很多藏书,他读了很多中外名著,历史自然方面的为主,远远超过他同龄人的阅读量,而另一个小孩成,家里没有电脑,电视也基本上不开,他没事干,只好出去买很多书看,成读得很杂,科幻侦探武侠,逮到什么读什么。
这两个小孩不光作文写得好,各方面都轻松自如。博花很多时间踢球,他喜欢足球,成虽然平时成绩不太好,但用他班主任的话说,这个孩子是闭着眼睛学习的,叫他好好学三天就能考前三。
博就读于一所市重点初中,他现在的学习仍然很好,基于他的学习成绩和足球水平,已经被确定保送到市里面最好的高中。
成上了初三之后也非常着急,懂得学习,现在是年级前几名,还评了三好生,所以基本上博和成,已经稳定生成学习能力,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也更有主动性和把控能力。
到这个时候,大家还会想要给孩子报很多很多的课外班,还是给孩子多留点时间,去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呢?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说过: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微的可塑性,使他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
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的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家庭作业的负担过重,也没有时间来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试想一下,一学期四五个月的时间,只学一本很薄很薄的语文书上的几篇课文,是不是在浪费时间?按照品思的课程设计,两天就能学E2,三天就能学E3,四天就能学TM,五个月该能学到多少有趣的知识?
所以再回过头去看,你是愿意给小孩子报很多课外班,还是愿意给他时间读很多课外书?报班打1,读书打2。
打1的同学,你愿意把他的课外班,减少到几门?
不是说完全不能报班,而是要根据小孩子的兴趣去选择,有选择的学习有选择的报班,像我们家就只报了两门,钢琴和画画是在甜猫的强烈要求和坚持下才报的。
从上面这个案例里面,大家有没有看出来一些方法,应该如何培养小朋友的阅读习惯,自始至终其实都只有兴趣、兴趣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MIG效应里是,最底层是好奇,点燃小朋友的兴趣,陪伴守护小朋友的兴趣,感兴趣才有好奇心,好奇才会有求知欲。
很早以前菲比老师说过,他不会主动教安安思维导图,一定要等到安安,非常想学,强烈要求她教的时候她才会教,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勾起了强烈欲望的,有兴趣的才能坚持。
所以从这个角度,作者建议,不要限制小朋友的阅读范围,小说、课外书、各种题材的都可以鼓励阅读,广涉猎、不设限。
那如何培养小朋友的阅读兴趣?如何对小朋友做阅读启蒙的训练?
书里花了两个章节来探讨这部分话题,零到七岁是儿童阅读启蒙教育的黄金期,家长要有适当的抢位心里,让孩子从小和图书亲近。
在孩子一个月左右的时候,就可以给她念古诗,抱着她睡觉,或者跟他说话的时候,就时不时给他念上一首或者几句古诗,不需要她能听懂,能够感觉到美和爱就行了。
到三个月或半岁之后,就可以给他开始接触图书,虽然这个阶段小宝宝可能会撕书咬书,乱画乱涂,这是幼儿阅读的一个必然过程,撕书也是一种阅读。
半岁之后给宝宝读绘本,可以用手指在上面的文字读出来,一边念一边用手指字,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慢慢记住很多字。注意指读一定要自然,不要刻意,不能为了让孩子认字,把注意力放在指读上面,目的性太强,会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
孩子两岁左右会说话了,就可以引导孩子,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词,两岁左右不是一个严格的时间,但是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以唐诗宋词为主的古典诗歌,会值得一个人从小背到大。
宝宝再大一点,到五岁左右,就可以开始从亲子共读逐渐过渡到独立阅读,过度要尽量做得不露痕迹,要自然而然地让孩子去独立阅读,比方说遇到一本小朋友很想读的书,家长就假装忙得顾不上陪他讲,让她自己先读,然后讲给家长听,不管小朋友讲的如何,只要他读了,能讲出来一点,就一定要夸奖激励,他后面可以继续自己阅读。
这个就像人走路一样,其实人都是愿意自己去走路的,没有人愿意一直让别人抱着走路,都喜欢自己跑的。每个天才都有一个疯狂的阅读期,小孩子做事情不是靠理性和毅力,是全然的享受和喜欢,从步履蹒跚到撒腿就跑,阅读也一样。
大家在陪伴阅读的时候,可以想一下,是在鼓励小朋友的兴趣,还是在抑制小朋友的兴趣?
总结一下,让孩子爱上阅读,有四个关键点:
1、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玩耍和游戏,要把阅读当作游戏,有一本书叫《游戏力》,推荐大家延伸阅读,是国外的经典育儿著作,它倡导小朋友童年在游戏中度过,会对他的心智和身体各方面,都能发育得比较好。
2、所有的人也都喜欢表扬和鼓励,孩子更是如此,在培养孩子阅读的过程中,要适度的表扬肯定孩子肯定他的行为,增强他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杜绝批评和训斥。
3、所有孩子都有模仿的天性,在培养阅读的过程中,父母的榜样胜过说教,培养孩子的阅读要从家长自己阅读开始,从喜欢的领域出发,大人也可以通过一点点的阅读,来增加自己的阅历。像我这两年对心理学和管理学比较感兴趣,上上下下读过的书也有几十本了,速度大概在一周一本左右的样子,一年下来也能读到十几本书,比原来10年读不了一本书的状态,要好太多了。
4、要培养,但是不要有功利心,要引导而不是说教。
教育是一场无言的行动,阅读是春风化雨的过程。这点不仅适用于阅读,也适用于孩子教育的所有方面。
就像我们家宝宝学钢琴,奶奶会催她弹钢琴写作业,每天固定练半个小时,妈妈就会跟他玩游戏,把当练琴当作一种游戏,他会自己创作一些好听的歌曲,也会把它觉得很好听的曲子,弹给妈妈听,然后她自己会觉得一点一点在进步,可能一开始弹的不是很熟练,后来他自己会把节拍器打到很快。自己听得越来越开心,还会让妈妈给他录视频玩游戏。
在这个过程中,不止学会了很多新本领,重要的是她自己也会很有成就感,会主动要求弹新曲子给麻麻听,发自内心喜欢弹琴,这个就达到了目的。
以身作则,以游戏的心态,用鼓励的方式,一点点地浇灌小朋友的兴趣和信心,就会收获自信积极的小朋友。
讲到这里,我们已经讲完了第一部分,关于阅读,为什么要大量阅读和如何培养阅读兴趣,接下去本书的第二部分,讲作者的教育观,虽然篇幅不长,却很令人自省。
一个孩子培养的好不好?从来不是单纯的动机和目标的问题,不是说你给他设置一个目标,他去达成就行了,教育方式决定了父母的爱,可能是一座花园,也可能是一间牢房。能打动人心的不只是目标愿景,还有七情六欲。在企业管理里面,主管经常做的事情就是给大家画饼,用美好的未来去牵引大家努力。大人是可以这样,但是小孩子是活在当下的,一味的用目标去牵引,去强制她一定要达成你设定的目标,只会打破他内心的秩序。
所以作者倡导,我们能送给孩子最可靠的三个宝物,第一件宝物是阅读,第二件宝物是自由,第三件宝物是良好表率。
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除了父母之爱,父母之爱,是唯一指向分离的爱。
孩子从妈妈肚子里面出来,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的脱离,脱离妈妈自己吃饭,脱离怀抱独立行走,脱离监护单独外出,脱离供养自己赚钱,脱离支配发展自我,脱离家庭组建立一个家庭,父母从第一亲密的角色退出,让位给孩子的伴侣和他自己的孩子,由当事人变成局外人,最后父母走完人生的旅程,彻底退出孩子的生活。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自由,孩子一直处在父母的呵护和照顾强制之下,他又如何能够独立成人呢?五月份陪爸爸在医院的时候,隔壁床的老大爷和老奶奶在南京照顾孙女,老奶奶念的最多的,就是两个年轻人不管小孩,什么事情都是两个老人做,照顾小孩做家务带孩子睡觉,儿子媳妇通通不管,老太太的抱怨很多。
其实大家可以想一下,两个年轻人什么都不管,是不想管还是管不了,两个老人家什么都要管,是不是另一种程度上的,从小管到大呢?这个就是中国式的家长,相比老外,我们为人父母,确实要累很多。
或许到老了,还会来上这么一句,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保姆还只要工作五天,周六周天休息,你怎么就不知道回报呢?
是孩子不知道回报,还是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能够培养出孩子独立的能力和内在秩序?
所以要给孩子自由一个良好的表率,良好的榜样,胜过你对他说千句到万句,有一次甜猫弹琴弹错了,奶奶一直说他指法错误,但是妈妈不知道他哪错了,宝宝也不知道哪错了,妈妈让奶奶给他示范一下正确的弹法,奶奶一下子就跳起来很生气,说我怎么会弹琴呢,你让我弹琴不是为难我吗?
大人经常觉得自己不会是理所当然,却觉得小孩子就应该会,因为我花钱给你去学,你就应该学会呀。小孩子做错了就是犯错,几遍弹不出来就该发脾气了。
殊不知成长是需要犯错的,需要不停的试错,如果每错一次就打击他,他还会有兴趣,有自信心去尝试吗?
有一个例子是讲小朋友学走路的,很小很小的小孩子,学走路几乎都需要摔倒过很多次,摔倒过几百遍爬起来,才会学会走路。那等这个小孩子长大一点了,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允许他多犯几次错误,再学会一样东西呢?
可能小孩子没有变,变的是我们自己没有耐心了,认为他理所应当,天生就会。
所以给他自由就是给他时间和空间慢慢探索,不是有句话叫小猪慢慢长,如果一下子都18岁20岁会赚钱会工作了,还会有这么多乐趣吗?
很多时候孩子是我们身上的投射,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这个学校需要有出色的老师,需要给孩子自由去尝试,希望孩子爱学习,那父母自己就应该爱学习,希望孩子阅读,那父母自己就应该多读书。
试想一下,一个爱玩手机的家庭,小朋友放学回家,看到一家子都在沙发上玩手机,他会主动去读书吗?还是会加入一起打王者荣耀?读书打1,玩手机打2。
所以要引导,而不是说教,大思想家卢梭说过,三种对孩子无益,而且有害的教育方式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大家可以计算一下,这些动作我们平均一天会对孩子做多少次?没有过的打0,有过的打次数,看看我们最多能到几次?
在李中莹老师的《重塑心灵》里面讲过一段话:
自信的基础是能力,但是能力必须经过肯定才能变成自信。
今天的孩子,每天可以得到的是肯定多还是否定多?假设培养出足够的自信需要5000次的肯定,如果一个人直到成年时只累积了3000次,那么在他未来的岁月里,仍然需要不断地努力以补回那必需的2000次的肯定,才能有足够的自信。
我们都希望孩子有能力有自信,那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天,给了他多少肯定呢?没有过的打0,有过的打次数,对比一下,看看我们给到的肯定和赞扬,平均每天最多能到几次?假设18岁成年,在6000多天的时间里面,我们能做到每天多鼓励他,肯定他吗?
上上周末的时候去看一个好朋友,他是工作之后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女生,进公司的时候她非常的乐观开朗积极自信,很阳光的一个女生。但是这几年因为备孕,要生宝宝,跑医院的次数比较多,工作上面的考评和发展就不是那么特别好,他跟我说,每次上半年都给他一个B +,到年底就给他一个B,所以我在给她做价值排列时候,她top1是家庭,top2就是自信突破梦想之类的,希望能够增加信心。他刚入职的时候是比较有信心的,但是因为外界的反馈,打击到她的信心。
所以自信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可,一方面是别人的肯定,这两者最好是兼而有之。
在小朋友的培养上也一样,“信赖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取得所追求的价值”,这个就是自信,而自信的基础是“能力”。“能力”的基础是“经验”,“经验”的基础是“尝试”,“尝试”的基础是“感觉”。“感觉”就是想去尝试的内心状态,也就是自信最基本的原动力。这种内心想去尝试的状态,其实就是感兴趣。
多做→多做到→因多做到而得到肯定
所以,最能帮助一个人提升自我价值的方法是制造机会,让他多做、做好、因做好而得到肯定
总结一下整本书的干货很多,阅读的根本在培养兴趣,培养兴趣的根本在给孩子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用鼓励肯定的方式去引导增加他的自信心和兴趣,多要求自己,少要求别人。
最后简单讲一下我们家的应用,看完这本书之后,麻麻就开始定时每天睡觉之前给甜猫讲故事,讲的故事会挑他喜欢的神奇校车系列,把神奇校车的桥梁版和图画版️卷都已经看完了。
并且在讲的时候,会穿插一些小主持,每次讲故事都会录喜马拉雅,让甜猫在前面做一段小主持,讲完之后再让她做一下结束语,有一个仪式感和记录感,有记录才能被看见,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有的时候偶尔妈妈会偷个懒,晚上累得不想讲的时候,就给他放录音,她就一边看一边翻书,一边看书一边听着录音,偶尔还会冒出来几句书上的字,我们就不能再呆一会儿吗?考克斯先生掉坑里了!
就这样今年陆陆续续录了三个专辑,30几集的样子,还有一些甜猫睡前瞎说的话,像打鸡血一样乱喊乱叫,回放的时候听着都会觉得很搞笑。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买过来翻阅《从小读到大》,如果想要延伸阅读,推荐《爱和自由》、《重塑心灵》,其实尹老师推荐的爱和美的教育,本质上就是蒙特利梭的爱和自由,美和理想,谢谢大家的聆听,敬请关注下一期,菲比老师带来《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