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过:“我已经很努力了”
我也一样,这句话不知道说了多少遍,当时是说给自己当做安慰,还是说给别人作为借口都无从考究了。而今,年近不惑,静观内心,发现你是否真正努力过,岁月会慢慢让你体悟,即使当时不自知,答案终会慢慢浮出水面,时间越久,你越遗憾。
今天就从人生的大事件之一,大学说起吧。
我念的是一所县城普通高中,三年期间成绩稳居全校第一,高考时发挥较好,超过重点线,进入县里文科前三,因为报志愿时出了岔子,去了一所省内大学,这种落差对我的傲视一切的打击非常大,郁郁不得志的伤感贯彻了整个暑期,除了咳声叹气就是咳声叹气,大学报到时无半分喜悦。
到大学后,延绵的伤感造成整个人好像被抽了魂魄一样,斗志全无,勾着背,塌着腰,与同学的接触也是非常被动,昏昏沉沉地过了第一个学期,虽然,期末也拿了奖学金,但看到奖学金综合得分排名表,我还是有些吃惊,成绩排在二等奖的中间位置,剔除加分因素后,我的学科成绩已经较靠后了,与高中比,心里产生了一丝失衡的酸楚。
那个一等奖更是与我毫无关系!
第二学期,我心里腾起一丝斗志,期末时,我仍然拿了二等奖学金,可是综合排名竟然又下滑了一点,我反思了一下,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怎么还超不过同学们,甚至怀疑自己的智商,继而怀疑自己得了脑神经衰弱。其实,这么多年熬下来,早已明白,是我懈怠了,以为自己很努力了,但那种勉强的努力算什么,况且仍被幼稚的失意纠缠着,包裹着,让我在疲惫中前行,沉重不已,怎能轻装前行?
大学同学熟稔之后,才知道,天外天,人外人,因为我们班是当时经济类最热门的专业,一共90多人,人人成绩突出,我的高考成绩只能排在二十多位,并没有特别的优势,即使排名较为靠后的同学也是超过当时录取线二十分以上,根本没有卡着线进来的,每个人似乎都有不甘的成分。自己的成绩上这所大学并不冤枉,只是心里没有打开那个结而已,在大三期间,这所大学被评为第一批211大学,也是省内唯一的211大学,即使让我去考,恐怕也难,据说要超过一本线近50分。
也许就是背后的这种不甘,同学们的学习状态开始分化,一类是有明确规划,继续努力泡在图书馆、自习室的人。第二类是规划模糊,但保持本心继续学习,这是班级里人数最多的一撮,我可能算作一个。第三类是没有目标,已经开始不学习,只在考前才去熬熬夜期待过关的人,这类很少。
很遗憾的是,第三类人中包括了一个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进来的学生,这个同学是我们院系老师一直看好的苗子,身高180cm以上,外表出众,脑袋聪明,但受高考报志愿失败而遭受打击的程度也远超我们,在学习上直接玩世不恭起来,系主任、辅导员专门找他谈话,此同学博览群书,恃才放旷,把老师驳的哑口无言,后来因为连续不及格,留级了,晚我们一年毕业,大家为之深深地惋惜。
生活每天都在继续,貌似热热闹闹的一群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人掉队了,有人在你前面已经很远了,当你困惑自己怎么差这么远时,生活又将另外一批人扫在了路边,直接警示我们赶紧跑两步。
我就是这样,时而努力,时而放松,貌似忙忙碌碌地跟着一起去教室,一起去图书馆,但始终没有找到新的方向,直到大四,好像才找到了模糊的方向,慌慌张张地加入了考研大军,似乎晚了一点,比哪些规划明确的同学,学习上差了不止一个档次,每天开始匆忙起来,但更多恐慌,恐慌什么?也许是茫然吧!
管你恐慌不恐慌,毕业季还是到了,准备充分的同学直接考上了心仪大学的研究生,而我面对着不理想的成绩后悔极了,幸亏我彻底觉悟,给父母做好沟通工作,没有参加工作,直接开始了第二年的备战。所幸,毕业参加工作的同学中有一批人也是心有不甘,大家相互鼓励,破釜沉舟,又继续回到母校的图书馆,披星戴月地奋斗了一年。
我们一起作伴的五六个人,那一年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收到通知书的那几天,我们高兴、畅快,说的最多是终于圆了高中时代的梦,那个没有被辜负的青春!我们统计过,毕业后第二年,班级里面几乎90%的人都考上了研究生,其中60%的人去了北大、清华、复旦等一类名校,后来,又有60%的人念了博士,还有进博士后站的。
这个貌似快乐结局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因为,我晚上了一年研究生,毕业时,竟然赶上学校史上第一次就业难,有校友用调侃的语言描述过当时的场景,大意是,以前用人单位把我们学校围成了一个圈,今年,我们把用人单位围成了一个圈。后来,虽然我也和一个外人看起来还不错的单位签了约,但和师姐师兄们的就业平台相比,还是差了很多,直接错失了种种与更优秀的人共事的机会,真是最遗憾的事了。
唉!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不努力的人会被直接拎出来,而那些自己也曾被迷惑过的虚假忙碌,就像战场上的伪装,无论多巧妙,最终它的老底还会被生活彻底揭开!直接甩给自己一个后悔的巴掌,只是这个巴掌打在自己的内心,泪也在内心,别人看不到,其实,我多么后悔自己当时的懈怠,这被我称作“逝去的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