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应该秉承什么价值观?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澄清几个关于读书的价值观问题:
一、阅读的快慢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只是快和慢只是一种方式,真正重要的是读什么内容以及读书的目的,搞清楚后者显然比快慢更重要;
二、阅读的数量是对阅读最没有意义的衡量指标,“我去年读了100本书”这个信息并不值得炫耀,甚至习惯了这样的表达,反而会把自己带到沟里去。现在知乎和各种公号里,动不动就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个月读三四本书,这种氛围和行为除了心理安慰没有任何意义。
三、如果没有明确目的,只是跟着各种大V或者机构推荐的书单去读,尽管读的是书,但也是碎片化阅读;但是目的明确,主题清晰,就算读的是很多篇公众号的文章,也是深度阅读。
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回到题目来思考更好。
“平时看书太慢,如何提高阅读速度?”,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好问题,因为这个问题问出之后得到的结果和上面提到的价值观是相悖的,这个问题可以改为:平时看书效果不是很好,如何提高阅读效率或者阅读质量?
只有去关注阅读的效果、关注阅读的质量,才会超越数量这个层面去思考更优的答案。
提高阅读质量的技巧
那么如何去提高阅读质量呢?以下是我之前在回答朋友关于默读问题的答案,也恰好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过去对默读的理解就是,从头开始快速看过去,不要在心理默念。但是当我这么去做的时候,我发现这样默读我根本不知道这一段这一页到底在说什么。
我现在的默读方法是,不单纯的去一个句子一个句子读,而是先在心里开始一系列的提问。
第一个问题是,这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先对书籍做一个分类,找出这种类型的书最典型的阅读方式,当然这个前提是你首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比如小说类最应该关注的是人物、剧情、冲突等等;社科类最应该关注的是论题、论证过程(采用什么样的推理逻辑)、案例的说服力(论据的效果,论据是否存在问题)。拿到一本书之后,先完成这个分类,才能采取对应的阅读方式。
第二个问题是,这一本书或者这一章这一部分到底在讲什么,也就是它的主题是什么,包括全书的主题、章节的主题、甚至是重要段落或者重要部分的含义。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我一般就去找,比如开头读几句,小标题读一下,结尾读一下。一般可以找出主题。
然后问第三个问题,这本书或者这一章是按照什么结构来组织信息的。快速扫读一下,其实就会有一个结论,社科类的书,通常都是时间结构(时间类、步骤类、因果类)或者空间结构(组成类、要素类、地点类)。
如果是时间结构,就是找他的因果关系,找逻辑推理过程,找出逻辑词。这样就可以把信息更进一步分类,知道哪几个是前提,最后的结论是什么,用了什么案例来证明。
如果是空间结构,就先找出我最想看的那部分是什么,先读这部分。然后想一个问题,这部分和主题是什么关系。然后再读下一个我想读的部分。再思考这部分和主题是什么关系,这部分和其他部分是什么关系。有很多书其实是拼凑的。
阅读的时候,其实不是在读一句一句的话,而是在不断的给信息分类,比如分成概念是什么,案例是什么,结论论断是什么。
整个过程有点像考试一样,读一句一句的话的时候,是为了上面这些问题服务的。
过去的默读有点只动眼睛,大脑其实在睡觉。所以看着看着会困。
现在这样默读下来,眼睛是为了赞成大脑里的问题在服务的。大脑比眼睛更活跃。所以就不存在读着读着会晕的情况。
从阅读介质来说,以前的默读需要看纸书才不容易头晕,看电子书基本上不行,除非看电子小说。
现在我对所有的介质都可以接受,因为一直在回答问题,至于答案在纸上还是在电子屏幕上就无所谓了。尤其喜欢在电脑上全屏读pdf,其次纸书,其次kindle,其次ipadmini,其次手机。
当然,我上面的具体的阅读方式最适合还是社科类的、论述型的书,读小说当然也适合,但是很有意思的又比较简单的小说,一般读着读着就完全沉浸在其中,忘记思考,这点当然也不好。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还有一个是书籍的语言风格问题,阅读的快慢跟语言风格关系密切,比如一些翻译非常晦涩或者拗口的书,读起来就很难受,但是语言顺畅的书,读起来肯定如沐春风,但是语言风格这一点,需要自己去不断的积累,才更好判断作者的语言风格是什么样的,以及自己阅读的时候如何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