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有一部电视剧《都很好》比较火,讲的就是原生家庭当中家庭教育问题,就是典型的一碗水端不平的家庭教育。因为笔者一向不看电视剧,所以对里面的内容知之不详,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关于家庭教育中一碗水端不平的问题,其实自古已有,开始我在中学时代课本里的一篇《郑伯克段于鄢》(被收入古文观止第一篇文章),故事讲的正是这个原生家庭的端不平一碗水的教育问题。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郑庄公与自己胞弟为争夺郑国国君职位展开的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我读过一些关于这段故事的研究解说,又不少的声音是批评郑庄公因为怨恨母亲的不公对待而“钓鱼执法”铲除自己的弟弟段,批评者说的确实挺有道理的。在这里,我要想表达的主要是郑庄公这个“钓鱼执法”的由来。
为什么郑庄公通过故意纵容自己弟弟,使其骄纵,到最后造反被自己杀死呢?这不乏那个时代权力争斗的问题,没有深入研究的我不好做什么评论。这里要说的就是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郑庄公与段的亲生母亲武姜对两个儿子的不平等太多。
郑庄公寤生因为出生时脚先出来(难产的一种),被认为是不孝忤逆,因此母亲武姜对他一直存在偏见。本来呢,在多子女的家庭,父母对个别子女存在偏见也常有的事,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电视剧《都挺好》里的就是典型的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的偏见的深切表现。然后郑庄公姜夫人做的实在过头了,刚开始是请求郑武公立共叔而不立更孝贤的寤生(也就是后来的郑庄公),这个其实倒没什么,两个都是亲生的儿子,也都是有能力的人;郑武公死后庄公即位后再三“一哭二闹三上吊”地要求就不应该了,郑庄公都一一答应,我们且不管他是处处忍让还是有意纵容,但是,做母亲的不体会长子的感受和作为国君的为难,一再宠溺优子。再有些版本史书更有说,作为母亲的武姜后来竟然还纵容弟弟派刺客刺杀自己的国君哥哥郑庄公,这是究竟是抱有什么样的心理呢?小儿子是儿子,大儿子就不是儿子了吗?最终,也还是导致了共叔段终于还是谋反失败而被郑庄公除掉了。
想想,这个故事衍生下来,导致共叔段走上不归路,主要的原因正是母亲武姜对他的偏爱和宠溺,正是因为武姜一再为他从哥哥哪里得到越来越多的好处,封地从制邑到京城,就会让他骄纵,欲望随之膨胀,于是得寸进尺直到取代哥哥成为国君。我们看到了,作为母亲的武姜,是对段的偏爱,是爱却又是害。所以,几千前的故事应该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作为父母,在对待自己孩子,应该尽量保持平衡,不应该有所偏颇。不管你是对大的有偏见而宠溺小的还是对大的存有偏爱而对小的忽视,或者是重男轻女,或者是偏爱成绩好的等等,都存在问题的,你对小的偏爱对儿子更爱,不要以为你是爱他的,其实是害他的。还是回到电视剧《都挺好》,两个儿子为什么到头来成为社会的巨婴反而是被不公平对待的妹妹有出息有成就,这正是说明问题吗?
在这个《郑伯克段于鄢》中,除了武姜一碗水端不平外。另外的问题就是郑庄公了。他确实也正如文章后面说的也是兄不为兄,他明知道母亲得寸进尺地为弟弟索求本来不该属于弟弟的东西,是会导致弟弟骄纵膨胀的,但他去听之任之,更确切地说是故意纵容,引诱其犯错然后除之。这用现代的说法就是就是前面提到的“钓鱼执法”,就因为这样导致段死以后导致母子“不到黄泉不相见”的彻底破裂。因此,段的不归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哥哥郑庄公的纵容和陷害。
那么,郑庄公面对母亲和弟弟不断地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应该好好和母亲沟通和弟弟谈判,和母亲讲清楚利弊,对弟弟加以引导,那样就不会导致兄弟相残了,母子相恶了。
我很幸运,我没有对孩子存在偏失的父母,我们父母对待我们从来都是端平一碗水的,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够端平一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