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朋友曾预言我,再怎么努力写作,也不会成为一个作家,给出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我的所有作品,都没有一个作家的情怀:忧国忧民忧天下,完全只是记录个人的喜怒哀乐,最多也就是方圆四十五里的桃花山,所谓的小家情怀。
我不解,也茫然,我之所以在搁笔近三十年后,重新开始写作,并没有想过能成为一个作家。再说,小家情怀怎么了?家,不是从古到今,都是一个让作家着墨最多的点吗?可以肯定的说,任何一个冠名为作家的写作者,都写过家,无论它给过自己欢乐或者痛苦,成功抑或失败?
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家,是一个让人牵挂的地方,家,是一个最温暖的避风港,家,花开花落都是家,荣辱与共都是家……
只有失去家,才真正感觉家在自己的生命中,何等重要?何其珍贵?
我的老家,在湘北,处湘鄂交界的桃花山,典型的丘陵地貌,四季分明,地瘠山瘦,并非人们期望的那样,物产丰富,山清水秀,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
桃花山,被誉为湘北一颗明珠,是一颗正冉冉升起的星星,是一个被命名为“湖南省省级森林公园”的度假旅游地,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桃花山人,我其实清楚,所有的这些,都是地方政府,为了改变落后的经济现状所做的努力,都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一个永远都无法兑现的承诺。
我查阅过所有名山大川,风景名胜的资料,也究过名满天下的形成原因。得到一个信息,能名满天下,走进人们的视野,不仅仅只是宣传包装那么简单,而且还要有实实在在的景点,可供游人观光。可回头看看我的老家所在地,桃花山,却是那么让人惭愧,既没有老天赐给我们一个风景独特的地形地貌,也没有前人给我们栽一排树,可以乘凉,即使有一点点祖宗留下的人文景观,也在漫长岁月的洗礼中,悄悄消失了。
记忆最深的,就是在我小时候的老家,很多地方可以看到成片成片的松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一年四季,变化多端。可能比不上黄山迎客松之优雅淡然,但古树虬髯,却也是一番别致风景,让少年的我是流连忘返,引以为傲。特别是在我老家所在地的王喜垄,一大片松林更是我的乐土,春看老树发新芽,夏听松涛阵阵翻,秋闻熏香扑鼻来,冬叹大雪压青松。虽然密不透风的林子里,少了精灵松鼠的跳跃嘻戏,但春风里,如粉的松花,鹅黄色的松花,纷纷扬扬从我的天空落下来,留给我多少美丽的遐想和憧憬。特别是一夜秋风起,金黄色的松针满山遍野,更是我们丰收的季节,各种工具齐上阵,把松针,松油收回家,作过冬的燃料,到处都是大人小孩,到处都是欢声笑语,一片欢乐的海洋……至今想起来,还是那样亲切,温馨。
可今天的桃花山,却早已十室九空,缘于缺医院,少学校,且交通不便,原居民虽然万般不舍,但也无奈的远离故土,四处安家落户。
方圆四十五里的桃花山,到处都是满目疮痍,各式各样的民居建筑,点缀其间,少了一份热闹,但也多了一些宁静,留下的都是一些岁数大了的老人,踉踉跄跄的背影令人伤心……
虽然政府绞尽脑汁 ,采取各种措施,想把桃花山打造成一颗湘北明珠,一个人们趋之若鹜的度假旅游圣地,可缘于经济薄弱,投入不多,收效甚微。近十年的宣传包装,也吸引不了挑剔的各方游客,惨不忍睹的旅游成绩,也让地方政府早已失去耐心,现在的桃花山,可以说是让政府头疼的一块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虽然在我的记忆里,桃花山是那么美丽,但许多年过去了,桃花山的变化,还是让我不敢恭维,没有硬件配置,更谈不上旅游文化,即使原有的一些景点,也慢慢开始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之外……那棵硕果累累的千年银杏,那条马蹄声声的“华容道”,那享誉湘北的名刹仙鹅寺,那手可触天的雷打岩……正慢慢淡出人们的关注,悄悄泯灭。
我写过很多文章,用来留存老家的记忆,可我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没有影响力,也左右不了桃花山未来的走向,我清楚,我们这一代人,还能够恋恋不舍这块土地,是因为有太多美好的过去,让我们无法忘记。所谓叶落归根,若干年后,散落在不同地方的老家人,到我们这一代人截止,就会慢慢忘记这个名字叫“桃花山”的地方,只有我们这一代人还期望能够魂归故里,葬于桃花山的青山绿水之中,无论它地瘠山瘦,风吹叶落,那里,永远是我们的根……
花开花落都是家,都是我永永远远的牵挂……虽然我也和大多数桃花山人一样,把所谓的新家安置在远远的城市里……有学校,有医院,甚至有优雅生活的城市里。
但是我脑子里惦念的还是桃花山的,日日夜夜梦见的都是桃花山的青山绿水,都是些被人诟病小家情怀的东西,也是我不能成为一个作家的原因。
还好,年过半百,沧桑多年的我,没有太多期许,成不成作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够在若干年以后,可以以一个桃花山寓客乡友的身份魂归故里……那个永远永远的家,就足矣。
那管它荣也好,衰也罢,成不成为风景区,度假村,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