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高考还有100多天的一个下午,教室的黑板上,写着密密麻麻不同字迹的短句,同学们轮流上台,先是发言,后是把感悟写在黑板上。
什么感悟呢?昨天的班会课上,班主任带大手一挥,把我们带到操场上,指着空旷的跑道,让我们所有人跑步,跑到没有力气为止。
写感悟的下午,我暗自窃喜,因为自己是班级内唯一一个全程45min都在坚持跑步的人,所以等下可以出出风头。我总结了若干条经验,在讲台上侃侃而谈,颇为得意。
讲台上的我,能够感受到同学们肯定的目光,然而我向教室后面一瞥,班主任低着头,抽着烟,一言不发。
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我走下讲台。班主任仍然保持着同样的姿势,我并没有得到我所期待的肯定。
又是几人轮流上台,下一个该是他了。我看着他放下架在桌子上的双手,抬起一直低着的头来,在我和全班人的注视下,迈着快速的步子走上,抽出一根白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让我至今难忘的两个字。
夏日六点的斜阳挂在无际的长空上,阳光透过绿色的木制窗户,金黄色的光晕打到他刚刚写上的两个字上——“无畏”。
我暗自不忿,心想他昨天连10分钟都没有跑过,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这时候,班主任缓缓抬起头来,用他独特的沙哑的声音缓缓说道:“对啦,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这么多条经验,我想让你们知道的,就是这两个字,希望你们面对高考和以后的困难时,要始终具有大无畏的精神。”
后来的事情记不清了,我只记得我很不服气,因为我本来就嫉妒他,这种嫉妒以及与之而来的内疚使我高三那一年过得极其痛苦。
我为什么嫉妒他?第一是他在高二那年,无数次地用言语贬低我,把我描述地一无是处,我本能地不想承认他,因为承认他的优秀也就意味着接受了他对我的贬低。第二,他的确很优秀,高二那年成绩和我差不太多,高三那年却直接升到班级第二,仅次于后来考上南开数学系的第一,这对我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得到了我在成绩上对自己的期望,然而,更重要的是,他确实无畏而又张狂,敢于做绝大多数人(包括我)不敢做的事情,不尊重他看不上的老师,敢于抗争不公平的事情,班主任很重视他的这种素质,把他任为班长,同学们也很是信服。
嫉妒和与之相伴的内疚,让我在高三无法深入思考,心绪波动极大。后来,他去了一所极好的211,我去了一所东北地区的普通的一本。
大学的生活是充实而丰富的,我在诸多的活动和竞赛中发展着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清晨的露珠和寒夜的冷风的陪伴下,日复一日地学习,学校内的生活清苦而又不失趣味。
然而,我时不时会想起他,去思考高中时期的对与错,是与非,试图厘清当年如同乱麻的心绪,给那段难忘经历一个公正而客观的评价。
岁月流逝,三年已然过去,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始终深刻。如今,我位居专业前列,有着保研985院校的机会,各种利益的考量使我焦虑起来,我担忧自己是否能够如愿上理想学校,怀疑自我的决策能力,对自己未来的方向与前途感到彷徨。
在焦虑中,我又想起他来。今天,我失眠到凌晨四点,怀疑否定自我,自己的缺点在与他的比较中被明显地放大出来。
长久以来,我一直试图和他进行比较,和周围的所有人比较,比学历,比成绩,比方方面面。尽管自己也很厌烦这种无穷尽的比较,但这仿佛是天性一般,我始终难以排除这种比较的心态,内心也总是在这种比较中惴惴不安。
我能比赢他吗?我时常这样问自己。有时我毫不在意,但有时我又会幻想以后他的成功与我的平平,心中无比失落。其实,我也思考过,吾二人之差异成因,不仅仅在于个人的努力程度和境界高低,更在于其它方面。比如,他的家境很好而我家境平平;他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是市级最好的教育而我却是村级的,相对落后的教育;他生来外向活泼而我生来体弱而内向;他做错事情有父母支撑而我做错事情引起的却是父母的极度焦虑与斥责……
很多思考是自生而死一直延续的,很多答案是一直完善而没有终点的。今天,我再一次地思考,与他的比较是否有意义。每个人的人生追求迥乎不同,背靠着不同的物质基础,难道我要背负着“变得比他优秀”的宿命而碌碌追求,把人生的经历用在和他的比较上?我感觉,这样的生活是可悲而无趣的。况且,我并不能保证能够比赢他以及其他人,而且人生际遇不同,起起落落,也难以建立比较的标准。
比较几近于人的一种本性,小时比玩具文具,大时比金钱利禄……这是无法逃过的魔咒。比较让我们不甘于贫,不甘于庸。即便我们高于大多数人,在比较的心理下,依旧会向往更多的钱与名,人生也就在不满与逐求中度过了。这种心态让我们不断进步,但却难以有幸福的感觉。
比较和厌烦比较的心理重复交叠,是无穷尽的循环,如何处理这种心态呢?我认为,是要更迭比较的目标,不把输赢作为比较的目标,而要把承认他人的优秀作为比较目标,即所谓“见贤而思齐焉,见不闲而内自省也。”
由于我对他的嫉妒,长久以来,我总是否定他的无畏而迁就自己的懦弱,无视他的聪慧而拒绝承认自己的愚笨。我心虚地把自己圈在优秀的范围内而拒绝承认他的优秀与自己的无能。三毛讲,克服恐惧的唯一方法,就是面对它。我想,打开嫉妒他——这段心结的唯一办法,就是面对他的优秀,承认他的优秀,并在对他的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以臻于人生之完善。
人与人之间,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而一个人的一生又是起起伏伏。我们比得了暂时的得失,比不了一世之意义。与他人的比较,最终的目的与意义是通过对他人的学习而完善自己。
今天,我想说,他的确很优秀,并且,我要变得像他一样无所畏惧,勇于逐求眼前的目标,勤于思考人生的意义。对高三那段痛苦而不如意的回忆而言,我想,这是一个完美的句号。
我也想像他一样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