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笔记”这一书名应该有两种解释,一是作者保罗·奥斯特的这部作品开笔于2011年1月3日,作者所在的城市纽约大雪纷飞,是为冬天。二是,2011年1月3日,距离作者64岁生日还有一个月,保罗·奥斯特开始进入人生的冬季。
窗外大雪纷飞,正是围炉夜话的好时节。此刻,回首往事应该是最容易生发的情绪。对一位年逾花甲的作家来说,他要回首往事,是不是都是关于写作的酸甜苦辣?
保罗·奥斯特一路写下来,真的像是没有构思过的写到哪里是哪里。他写了小时候摔过的跤,比如那一次被母亲带去商场摔破了脸颊差一点摔掉性命的那一跤。
关于摔跤,保罗·奥斯特又写过几次。不过相比于其浓墨重彩地描述他住过的地方搬过的家,除了差一点要了他的命的那一跤,在《冬日笔记》中,摔跤算不上什么,包括有摔跤寓意的事件,比如离婚,比如丧父,比如深爱的母亲的猝死,都及不上作者对直到提笔书写《冬日笔记》时住过的地方住过的居所的记忆。
“后来,七十年代初你住在巴黎,有很长一段时间孤身一人,夜复一夜地睡在女佣狭窄的小床上……”从这一笔开始,《冬日笔记》进入到详尽地记录和回忆保罗·奥斯特的“你”在60岁之前居住过的所有地方:
南哈里森街75号:东奥兰治,新泽西。
维列治街1500号:尤宁,新泽西。
欧文道253号;南奥兰治,新泽西。
哈丁道406号:南奥兰治,新泽西。
范·维尔索广场25号;纽瓦克,新泽西。
卡门楼814A;哥伦比亚大学宿舍。
西107街3号;曼哈顿。
西115街603号;曼哈顿
西07街262号,曼哈顿。
雅克莫瓦斯路3号;第15区、巴黎。
笛卡尔路5号;第5区,巴黎。
圣马丁;穆瓦萨克-贝勒维镇,瓦尔省。
河滨大道456号;曼哈顿。
杜兰道2230号;伯克利,加利福尼亚。
米利斯路252号;斯坦福城、纽约。
瓦里克街6号;纽约。
卡罗尔街153号,布鲁克林。
汤普金斯广场18号;布鲁克林。
第三大街458号,公寓3R;布鲁克林。
第八大道300号,1-I公寓;布鲁克林。
温德姆路;西汤森德,佛蒙特。
公园坡某处,布鲁克林。
“从出生到现在的二十一个永久住址……”我不厌其烦地将保罗·奥斯特列举在《冬日笔记》里的二十一个住址一一抄录在这里,是为了让这篇文章的读者能够感性地认识到,如果我继续文抄公,将保罗·奥斯特关于每一个住处的详细说明也抄录下来,那将是什么样的篇幅!事实上,《冬日笔记》不是一本厚书,区区182页且字号大而排版疏朗,在保罗·奥斯特的作品中这实在不是一本巨著,可是就其在保罗·奥斯特创作中的地位,又实在是一本巨著,因为,在这本用第二人称结构全书因为让读者倍觉亲切的书里,如果读者有心,是能够捕捉到这位伟大的先锋作家的创作密码的。
就这样巨细靡遗地书写着自己在各种年龄阶段住过的房子,初读时我当然不能理解:你是作家,保罗·奥斯特,你是鼎鼎大名的作家,你是全世界喜爱文学的读者心中的偶像。你在年过花甲之后说是随性,但谁都从你看似随手拈来的写作中看出了你的精心设计而写成的一本书,怎么能够不写你的每一本书是在什么样的境况下什么样的心境下完成的,而是执着于每一个居所来龙去脉,为什么?
不相信像保罗·奥斯特这样的作家会荒腔走板,只好再一次翻开《冬日笔记》。罗列过他的二十一个居所的地址后,我们难道还不明白吗?保罗·奥斯特不是福克纳不是卡佛,是因为开风气之先的纽约能够时时刺激他的灵感。不错,他离开过美国,回到美国后离开过纽约,但是,他的创作高峰都是居住在纽约时到来的,他用《冬日笔记》与《纽约三部曲》等等他的杰作互为印证,生活环境对一个作家的重要性。唯独纽约才是保罗·奥斯特能够身心放松得灵感纷至沓来的处所,就像芝加哥之于索尔·贝娄。
这就是遍布在《冬日笔记》里的写作密码。这也是为了什么明明在加利福尼亚找到了极好的住所,保罗·奥斯特还是选择了回到了嘈杂而纷乱的纽约。没有办法,只有回到纽约,他才是作家保罗奥斯特,他的写作经难道还不显而易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