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歇尔.卢森堡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语言是窗户---否则,它们是墙!
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这将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通过强调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沟通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虽然我称非暴力沟通为“沟通方式”,但它不只是沟通方式。它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
让爱融入生活是我毕生的追求---我与他人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乐于互助”---鲁思.贝本梅尔唱片集《获赠》:
你取之于我,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当你知道我因施与你而快乐。你明白,我的给予不是让你欠我的任务能够,而是因为我想活出对你的爱。
欣然的接受,或许是最佳的赏赐。我无法将二者分开。
当你施与我,我给你我的接纳。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
为了彼此能乐于互助,我们专注于四个方面---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
留意发生的事情(观察)---表达感受---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具体的请求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不敢是否喜欢,知识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一旦用非暴力沟通诚实地表达自己,前三个要素就会得到体现。
举例来说,一位母亲可能对她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说:“费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 接着,她立即提出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具体的请求:“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这一要素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另一方面,借助四要素关切的倾听。首先通过体会他人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然后聆听他们的请求,来发现做什么可以帮助他们。
保持这两方面的关注,并帮助他人也这么做,双方便可持续互动,直接情意相通:我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上火,我的请求是什么;你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你的请求是什么。。。。。。
使用非暴力沟通时,表达自己或倾听他人,都是好的开端。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区分观察和评论
注意:“每次”“曾”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观察结果。
~我看安迪大了几次电话,每次都至少打半小时。
~我不记得你曾写信给我。
“总是”、“从不”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评论。
~你总是很忙。
~在需要她的时候,她从不出现。
“经常”和“很少”这样的词语也可能混淆观察和评论。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你们现在需要什么?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你们希望对方做什么?”
根据我长期以来的经验,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生活的主人”:我们乐于互助。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和快乐的行为。非暴力沟通正是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从表面上来看,交流是如何演变成暴力行为的?
在卢森堡博士看来,有四个原因让我们的日常交流,演变成了暴力行为。这四个原因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
道德评判的意思,有点像是用自己的价值观给别人贴标签。比如,你喜欢每天擦一次办公桌,同事小王喜欢每周擦一次办公桌。你马上就给小王贴上“邋遢”和“懒惰”的标签。这一刻,你的偏见也就产生了,这种偏见会阻碍你和同事进行平和的交流。你如果是进行平和的交流,应该是和同事说:“小王啊,我发现你一个礼拜才擦一次桌子,但是咱们办公室窗户不密封,灰太大,桌子上落灰对你的身体不好。你每天擦一次可能更好。”这样的表达方式,就能够体现出你的关心。而不是说,“小王啊,你也太懒了,桌子这么脏都能坐下去!赶紧擦擦吧!”正是因为贴标签这样的道德评判,让你原本的关心,变成了责怪。而责怪,其实也就是一种暴力行为。这么一来,道德评判就把日常交流引向了暴力行为。
进行比较,一个人总是和别攀比,始终不能平心静气地看待别人,当然也就不能和别人处于一个平等的关系。关系不平等,还谈什么交流呢?所以,你如果经常觉得自己和谁都难以交流的话,那你就要试着反省一下自己,看看是不是因为,你总是喜欢拿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
回避责任,指的是我们的表达方式,经常会忽略掉内心的情感根源。比如一个家庭主妇,总是抱怨自己不得不每天起早贪黑地伺候小孩,做家务。对丈夫说:“你还知道回来啊?家里什么都不管,谁知道你是工作还是喝酒去了?”,对孩子说:“妈妈都快累死了,成天给你当牛做马,你还不听话!”这样的语言,对孩子对丈夫都是一种暴力伤害,加深了家人之间的矛盾。
强人所难,比如孩子成绩不太好,父母却和孩子说,你必须考上清华或者北大!这也是一种暴力。
在作者看来,暴力可能无处不在,你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不经意间的表情,都可能会是引发暴力的罪魁祸首。换句话说,一个队世界充满恶意的人,看什么都不顺眼,甚至他有时候还会想去报复社会。一个怀着这种仇恨心态的人,在生活中肯定是经常陷入暴力沟通了。当一个人老师陷入暴力冲突当中,问题的关键可能不在于他说话的方式,而在于他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看法。
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们也能使人乐于互助。非暴力沟通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借助已有的知识,让爱融入生活。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它的方式虽然简明,但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当我们真诚主任室,我们丰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我们的行为,是处于由衷的喜悦。这样的给予让施者和受者同时受益。由于施者的给予既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羞愧,也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受者获得馈赠,却不会有心理负担。与此同时,施者会因自己行为的价值更加欣赏自己。
非暴力沟通的使用,并不需要沟通的对象熟悉非暴力沟通,或对我们心存善意。如果我们遵循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乐于互助,并标明那是唯一的动机,那么,他人也会加入我们,最终形成良好的互动。我并不是说这种局面总会很快出现。但我确信,只要信守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友爱之花必将在你我心中怒放。
通过鼓励我们区分观察和评论,认识情感的根源在于个人的需要和想法,并以建设性的语言提出明确的请求,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认识社会文化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一旦认识到社会文化的局限性,我们就可能突破它的束缚,至少,我们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先来说说,对自己的看法是怎么引起暴力冲突的。如果你有工作失误,对公司造成损失,老板没说什么,你感到非常自责,你可能会对自己说:“我真是个废物,连这点事情都做不好。” 这句话里包含了两个暴力因素。首先,你说自己是废物,就是在进行道德评判,给自己贴上了一个标签。而你说自己不能把工作做到万无一失,可谁又能永远不犯错误?所以你的这句责备的话里,还包括着对自己的强人所难。你对自己的看法是冷酷的、苛刻的、非常强硬的。那么不论怎么表达,都会造成一种暴力。你连对自己都这么冷酷,更别提你的下属要是犯了错误,你会给他贴上多少标签了。
其实,不论是对自己的看法,还是对世界的看法,都可以被看成是你的价值取向。自古以来我们就流传着两种价值取向。自古以来我们就流传着两种价值取向,性本善和性本恶。如果你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积极地,那么你就会用相对应的温柔地方式去应对。你就自然会离暴力因素越来越远了。
暴力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在于性本恶的价值取向。只有改变这种对世界的消极看法,才能真正帮助你摆脱暴力。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走向。
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必然是你人生经历的结果。通过修行,来让你相信这个世界是有爱的,你是为爱选择生活,而不是为了仇恨选择生活。只有让自己放下过去的心理包袱,才能够摆脱仇恨,让生活向着光明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