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惠文王时期,赵国“得楚和氏璧”,和氏璧乃是“天下共传之宝”,价值连城。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赵国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秦昭襄王的耳中,秦王也想要和氏璧,因此修书一封,派使者送到赵国,提出以十五座城交换和氏璧。
彼时的秦国乃是战国第一强国,秦国的要求令赵王左右为难:如果不同意交换,怕秦国的武力威胁。如果同意交换,又怕秦国出尔反尔,得到了和氏璧而不交换城池。
更令赵王为难的是,没有人愿意出使秦国,去和秦王交涉这件事情。就在这时,赵王的宦者令缪贤提出了一个人选,这个人就是自己家的门客——蔺相如。
当时,蔺相如只是缪贤家中的门客,位卑无名,也没听说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成就。赵王起初对蔺相如不是很放心,但在缪贤的强烈推荐之下,同时在蔺相如“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的保证下,赵王终于同意派蔺相如作为使者,出使秦国交涉“十五城易和氏璧”之事。
于是,蔺相如怀揣着和氏璧来到了秦国。到秦国后,他很快就在秦王的离宫见到了秦王。
见面之初,蔺相如很尊重秦王,同时为了体现赵国的诚意,于是“奉壁奏秦王”——很恭敬的把和氏璧进呈到秦王手中。
然而,秦王接下来的两个细微的举动,让蔺相如很快就判断出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交换和氏璧”的诚意。
请看接下来的剧情:
秦王接过蔺相如呈上的和氏璧之后,第一时间的反应是什么样的呢?
史记载: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先是大喜,十分高兴,然后把和氏璧给自己的部下和美女们观看玩耍,部下们欢呼雀跃,大称“万岁”。
以上秦王的这些举止,使蔺相如断定“秦王无意偿赵城”。那么,为什么蔺相如能够这么快的就有此判断呢?
我是这样认为的:按照正常的外交礼节,是秦国先提出的以“十五城换和氏璧”,现在赵国派遣使者,带着和氏璧来和秦国谈判(本可以先不带的),还十分恭敬的把和氏璧献给了秦王,已经充分体现了赵国的诚意。
如果秦王真有诚意的话,应该第一时间拿出地图,告知蔺相如“秦国准备用哪十五座城进行交换?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交换?准备什么时候交换到位?”等等。
然而,秦王在和氏璧到手之后,并没有按照正常的外交礼节行事,反而表现出对赵国和蔺相如的不屑与轻蔑,正因如此,蔺相如断定“秦王无意偿赵城”。
接下来,蔺相如开始了精彩表演,他先是说和氏璧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把和氏璧骗回到了自己手中,然后在秦王的离宫里说了一番有礼有节、不卑不亢的话。
史记载: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彊,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段话的大意是:大王想以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国群臣都说不可信,反对交换。但我觉得,布衣之交尚且要讲信用,何况秦国是一个大国,怎么会言而无信呢!我好不容易说服赵王同意拿和氏璧来交换,但大王你刚才却戏弄我,一看就没诚意,现在和氏璧在我手里,你如果硬抢,我豁出性命不要,也要把它毁掉。
听了蔺相如的话后,秦王又是如何反应的呢?
史记载: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蔺相如的威胁之下,秦王很担心和氏璧被毁掉,急忙向蔺相如谢罪,还拿出地图来商量具体的交换事宜。并且,秦王还在地图上划了十五座城,提出用以交换和氏璧。
此时,秦王的举动似乎已经有了一定的诚意,那么蔺相如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史记载: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就奇怪了,既然秦王修正了自己此前的失礼之处,还向蔺相如道歉了,为什么蔺相如还会认为秦王仍旧豪无诚意呢?请看以下分析:
完璧归赵这件事发生在渑池会的前两年,渑池会是在公元前279年。那么完璧归赵应该发生在公元前281年,也就是说这时已经到了战国后期。好了,我们先来看看战国后期的各国疆域吧,请看下图:
赵国答应用和氏璧交换秦国十五座城,肯定不会要秦国那些与赵国不接壤的土地(因为不好管理,容易得而复失)。
因此,赵国必然希望秦国以东北部与赵国接壤的土地(上图红圈中的区域)来交换和氏璧,而这些地方正好在秦长城以南,乃是秦国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和赵国的军事重地。
另外,赵国和秦国虽然相连,但原本相连的边境因为有黄河这个天然屏障阻隔,秦国很容易防御赵国的偷袭与进攻(尤其是骑兵)。
但是,如果把黄河以西的土地给了赵国,秦国就失去了防御赵国的天然屏障,赵国的骑兵就能以此地为基地,轻易地杀到咸阳(即使不进攻,秦国随时也要分兵防守),这对秦国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秦国不可能不知。
因此,我推测:秦王在地图上划出的用以交换和氏璧的十五座城,一定不是赵国希望得到的地区(上图红圈中的区域),而是那些与赵国不接壤的地方。这些地方,赵国得到了也没什么用,也正因如此,蔺相如才会再次断定秦王是真的毫无诚意。
对于这个问题,或许有人会问:难道秦王为了稳住蔺相如,不会假意的在地图上把与赵国接壤的十五座城划给赵国,来交换和氏璧吗?
我想,如果真这样的话,那秦王可就上当了。
假如秦王提出用与赵国接壤的十五城来交换和氏璧,那么蔺相如会更拼命的把和氏璧抱在怀里,同时让赵国使团的其他人与秦王签订交换协议,然后把自己与和氏璧质押在秦国,让别人把协议带回赵国,等协议昭告天下后(甚至赵国接收了城池后),才会交出和氏璧。
所以,秦王不敢这样做,他在地图上划出的与赵国交换的城池,必与赵国不接壤。按照正常的谈判逻辑,蔺相如必然会提出反对,然后双方继续谈判,这样反而可以稳住蔺相如了。
没想到蔺相如也是有备而来,他并没有继续谈判,而是要求秦王斋戒五日,才敢奉上和氏璧。此时和氏璧在蔺相如手中,秦王没有办法,只好答应蔺相如的要求。
不过,蔺相如已经看破了秦王的如意算盘,在秦王斋戒期间,就“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归壁于赵”。秦王斋戒结束后,发现和氏璧已经送回了赵国,心里十分气愤,但考虑到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还将破坏秦赵之间的友好关系,于是就放蔺相如回去了。
秦王与蔺相如之间的第一次交手,就这样以蔺相如的完胜而告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