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宋朝第二位皇帝,史称宋太宗。但是关于他皇位取得的合法性却大大存疑。各种史料表明,他的皇位的取得实属簒谋。本文就以“烛影斧声”之谜和“金匮之盟”分析宋太宗皇位取得的非法性。
第一,“烛影斧声”的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公元976年,十二月十九日晚上,天降大雪,气温骤降。宋太祖召赵光义入宫,酌酒对饮。宋太祖摒弃左右,只留兄弟二人。宫中之人远远看见烛影之下,赵光义时而退席,做回避状。时值三更,积雪已深寸许,忽听太祖手持柱斧击地,大声对光义说:“好做,好做!”便解带就寝,鼻息如雷。
次日清晨,赵匡胤驾崩。此时,宋皇后命内侍都知王继恩传召赵德芳(影视剧中鼎鼎大名的八贤王)。而王继恩竟然径直来到晋王,也就是赵光义府中。等到王继恩来到开封府,却发现程德玄坐在赵光义府门前。王继恩问其何故?
德玄对曰:“我宿于信陵坊,乙夜有当关疾呼者曰:‘晋王召。’出视则无人,如是者三,吾恐晋王有疾,故来。”
继恩异之,乃告以故,扣门与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
入久不出,继恩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矣!”时大雪,遂与王于雪中步至宫。继恩使王止于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恩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乃与王俱进至寝殿。
后闻继恩至,问曰:“德芳来耶?”继恩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勿忧也。”
王继恩只是内侍都知,竟然违逆皇后旨意,这必然有人指引他如此做。皇后见到赵光义的表现也可以看出,她一定知道赵光义对于皇位的觊觎,而且,她也一定知道赵光义私下里做过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形,顿感无力回天。一个晚上发生如此多的事情,必然是蓄谋已久的。
二,《金匮之盟》的秘密。
政由柴氏使幼儿主天下,群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长君,汝安得至此?汝与光义皆我所生,汝后当传位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上顿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因谓普曰:“汝同记吾言,不可违也。”普即就榻前为誓书,于纸尾署曰“臣普记”。上藏其书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续资治通鉴长篇》
这就是著名的《金匮之盟》。这一盟约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宋太祖赵匡胤将自己的皇位传于皇弟赵光义。
如果《金匮之盟》确有其事,那么,宋太宗的继位应当是理所当然,皇位的取得是毫无阴谋可言的。但是,细细推敲之下,《金匮之盟》的真实性确实存疑:
第一,《金匮之盟》出现的时间有疑。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以后,赵光义成为宋朝第二个皇帝。对于宋太祖的死亡原因,当时的朝廷之中是有疑问的。也就是说,赵光义的继位并不是水到渠成的。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在他登基以后的第六年,《金匮之盟》横空出世,只是为了证明他的皇位是正常取得的。如果真的存在这一盟约,在赵光义继位之时,就可以当众宣读,证实自己的皇位得来的名正言顺。并不用在自己的皇位同样有威胁的时候再将这一盟约搬出。
第二,如果杜太后有口头誓约,《金匮之盟》的内容到底如何?
对于杜太后的顾命遗言,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独传约,一个是三传约。独传约就是指宋太祖直接将皇位传于赵光义;三传约指宋太祖将皇位传于赵光义,赵光义传于赵廷美,再将皇位传于赵德芳。就当时《金匮之盟》出世的情况来看,假如果真是三传约,赵普也必然会杜撰独传约只说,以突出宋太宗赵光义的形象。在处置赵廷美以后,即使有三传约只说,也不过是废言,不会影响到赵光义的地位。
对于《金匮之盟》这一事件,《太祖实录》中并未见记载,而在修订以后的新版《太祖实录》中,加入了这一事件,这明显是赵光义为自己洗白。
第三,众多相关证据表明赵光义皇位的取得实属谋逆。
1.赵光义修改《太祖实录》。
赵匡胤于陈桥驿起兵,黄袍加身,取后周自立。《建隆遗事》中记载,赵光义并没有参与这一重要的军事行动,陈桥兵变之时,他留在开封。在新修的实录中,加入了“赵光义叩马而谏”一事,并强烈建议赵匡胤应和平起事,不伤及百姓。这也是为证明自己皇位的取得名正言顺。
2.反对赵匡胤迁都洛阳。
开封并无天险可依,四开之地。所以,赵匡胤只能“守内虚外”,禁军的一半用来拱卫京师。所以,赵匡胤想要迁都洛阳。赵光义极力反对。因为开封是赵光义的根据地:
自建隆二年(961年)起,光义担任开封府尹,主持京师达十三年,其官署号称南衙。他把一大批文武人才网罗进自己的幕府,有学者做过考证,其幕府拥有宋琪、石熙载、窦偁、柴禹锡、程德玄等幕僚六十六人。南衙仪仗每出行,灿若图画,京城人总赞叹道:“好一条软绣天街”。大抵说来,这十余年,光义韬光养晦,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
综上所述,赵光义皇位的取得并非名正言顺。而他在军事上的一些措施却影响了宋朝几百年,宋朝“积贫积弱”的名声,赵光义要负很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