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的某日开始,语文老师开始选择朗读我写的作文,不明就里,仅仅只是被称为会写。议论化的散文甚得老师的欢心。遣词造句,犀利有度。没有了老旧的陈词例子,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老师看腻的晚年不变的举例,有的是朗读时符合的节奏。一时间开始被追问,如何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笑笑,真心不懂,只是写了。开始思考时,为什么会这样书写,自己也不再明白。没有刻意去排比,去前后呼应,无奈的感慨:同学,你看到了,我一直没看见的套路。我只是记得,那年的暑假,我无聊,抄了一整本的高尔基的《童年》。你问,我诚实的回答了,没有同学相信。相信的,也不屑去做。这些年来,感慨自己变成了那时候到处询问道路的同学。你是如何挣到钱的,如何买到房的,如何找到这份工作的……如何了一堆,然后从朋友的只言片语中得出自己粗暴推断的逻辑。需要什么,才能怎样的简单逻辑思维不断指导迷茫的我。
毕业前期,追着找到省立参公单位的同级东北的美女,如何找到工作的。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她陈述的过程是一脸茫然。网络百度到的,去面试迟到,几个问题后,表达迟疑。也不抱任何希望回来了。然后就被通知通过了,准备的什么问题答案,都没有用上。逻辑推理,七七八八都没法用上,身边的同学简要的帮我概括了只是因为颜值。考试还能临时抱佛脚,颜值,对着镜子,深思段时间内整容是不可能了。盘算着,再去买套好衣裳,学着打理下妆容,抱着靠着包装一眼就被挑走的期盼。这时的抱怨推理,都显得苍白。门路各异,神通各显,告知你的路,你不一定信,也不一定敢走,也不一定走得了。回来整理了下简历,听着同学间互相传递的招聘信息,到处寻找机会,参加各种考试。去哪,要去哪?迷茫有时候瞬间就可以轻易压垮所有。这时候多希望有条坦途,直勾勾的就把看得见的远方推在面前。有人打点家里,说给10万包一个省里的事业单位。还好当时父母穷,又不开窍,没有去折腾。对事业单位,公务员,参公,企业公司一窍不通的我,带着厚厚的简历,去朋友的学校借宿,挤在一张窄窄的床上,不谈梦想也不谈感情,沉默疲惫。早早的贴心准备好早餐,给了微笑和拥抱,穿上还不太能控制的高跟,抹了口红,便去挤在了招聘会的人堆里。看到合眼的招聘员而非招聘单位的简介,便递上材料。一位姑娘看了下我的简历,委婉的拒绝说庙太小,容不下我。折腾了一天,伴晚穿回运动装和朋友绕着青春校园的小道,一根冰棍还没吃完,父亲一个电话,便让我泣不成声。他问什么了吗?只是关心下,找到满意的吗?深深的愧疚一下变成了眼泪。蹲在哪里,哭到冰棍摊成水。朋友默默的陪着,第二天回校,不敢回家。下一步怎么做,到处寻找机会,请教前辈。故事听多了,开始凌乱。没有一款标准的套路来确保一路到底。有a,b然后就是C了。后来工作定下来,开始有各路的人询问面试经。我能说只是因为简历看起厚吗?说了也不会有人信,信的人也会说你努力所得,不然简历怎么会厚。因为简历厚,我在人才市场被拒绝了几次,最后因为简历厚,工作单位就直接定下来。后来跟招聘的上司熟络后,偶尔问起,原因就一句话,感觉挺合适的,简历连看都没有。我想起当时,求经的朋友,多像当年的自己一脸虔诚的纪录下备忘:简历一定要精心准备。学弟学妹们默默的告知以后一定要多参加活动多考证。我心里总有些不是滋味。努力没错,但不是努力的方式就能直达想要的结果。有水无根,有果无因的事仍然会发生。生活不是程序,程度无法保证输入就一定会输出你想要的,跟别人做一样的行为便会有相同的结果。有些东西无根无由,出现了接受,怎么来的,你开始思考的时候,路便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