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涯已经进入到尾声,之前近一年分散各地的同学因为最后的实习答辩又开始聚到一起,热火朝天闲聊,如同没有分离过那般热切。
但终究还是有一年光影就这么在我们手中滑落了,这是逃避不得的。
朋友圈里高中即辍学结婚的女同学孩子已经会牙牙学语,张着纯真大眼睛企图了解这个多彩的世界了,而继续学业的自己好像也没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作品同她相比,鲜活的生命终究是比一些虚拟的事物来的更真实一些。
昨天看一篇文章,说的是为什么大家都知道生活比学习更苦,却依旧愿意吃生活的苦,而不愿意忍受学习的苦。
回答是: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受到生活的苦是被动的。
无论是否努力,无论是否抵抗,虽然生活的苦也会变化,但必须应对的这种苦难,久而久之也会让人变“习惯”。
被麻痹后,知道这样的煎熬一定会来,那等着应付就好了。
而学习的苦,是在于人要逼着自己开辟新的痛苦领域。
在生活的苦会如约而至的基础上,这看似是在给痛苦加码。
宁可习惯日复一日的痛苦,也不想被痛苦锤醒,是人想待在“舒适区”的惯性。
习惯是欣然的接受,麻木是无奈的顺从。
诚如我那早早辍学的同学,给我的回答是:“学习太痛苦了,我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反正早晚都要结婚生子,恰好我遇到的也是自己喜欢的人,不如早早嫁了,没什么不好。”
所以现在的她自己开店,定期和老公、婆婆,带着孩子四处出游,视频里的她总是言笑晏晏,倒也不能说不快活。
而对于继续求学的自己来说,要经历的磨难,接受的考验不可谓不多。
更多的人喜欢接受眼下的可见收益,虽然只是两三千的工资,但是摸得着,心里踏实;可是学习却需要付出时间成本,收益也是未来收益,虽然可以遇见但是不能立马得到。
就像专升本考试,需要埋头无收入复习两三个月,最后不一定就会被录取,而即使你当场就能背会一个单词,却需要等到考试那天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用得上。
你的成长,被无限拉长,总在量变的路上,等待最后的质变,可更多人只看得到你的质变,却不问你量变的痛苦。
很多人长把生活的苦归咎于环境的影响,也渐渐让人不能理解,学习的意义不止在于改善生活。
读书带来的工具性价值有限却直接,而大多数吃不下学习苦的人,看不到它给人更高层次的存在意义带来的提升。
所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思维渐渐形成,你不太懂为什么她那么喜欢香奈儿的口红,她也没办法和你探讨《平凡的世界》里那些不幸地人。
你们可以聊天,却没办法深入内心交流,所以不如相敬如宾。
我希望结束实习之后的自己,依旧潜心于学习,依旧无事时喜欢翻阅两三页书籍,依旧对这个社会充满热情和向往。
阳光猛烈,万物显形,逐梦千里行
前路崎岖,磕磕绊绊,踉跄不敢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