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书先生在简书的第11篇文章。本文约2300字,请花6分钟来阅读。)
引子
咋一看这个标题,你可能以为这是一锅十全大补鸡汤。不过,这次你错了。那些已经厌倦了网上各种鸡汤文的朋友大可放心。书先生我既不喜欢喝别人熬的鸡汤,也没有兴趣熬鸡汤给别人喝——因为我从来都不相信“营养都在汤中”这种鬼话。
看过我前面几篇“浅思录”的朋友肯定知道,书先生的信仰是逻辑和概率。书先生相信,那些看似很玄的问题,也能够通过逻辑和概率来回答。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尝试在做的事情。这样的事情显然是费力不讨好的,因为从说服人的角度来看,“诉诸感情”和“诉诸权威”的效果远比“诉诸逻辑”要直接有效得多。(请参考《浅思录 | 说服人的方式有三种,最没用的那种你最应该学》)
不过好在,我写文章也不是给那些容易被“感情”和“权威”所说服的人看的。这样的人可靠性差,我尽量选择远离。我坚持写点东西,唯一的目的是通过文章去结识类似的人。
如果你和我是类似的人,你肯定不会怀疑,我们可以从逻辑和概率出发,推出怎样才能做一个改变世界的人。那一起来试试,看看你的思路和我是否一样?
世界是怎么改变的
要想改变世界,首先必须知道世界是怎么改变的。这里的世界当然指的是人类社会。如果地球上没有人,题目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为了理解世界是怎么改变的,像所有其它科学一样,我们需要先假设三个公理:
- 世界的改变需要时间。
- 世界的改变需要人的参与。
- 人的行为受其思想控制。
请不要攻击这三个公理,否则咱们没有交流的基础了。就像你对一个数学家说,“我不相信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凭什么说直线是无限延长的?你有什么证据”。数学家唯一能做的就是对你翻翻白眼。
每一个学科都有一个基本出发点。从这个基本点出发,科学家们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解释世界上的各种现象。所谓科学的理论,就是一个可能错但还没有被推翻的陈述。如果你对一个学科的理论有怀疑,那么找到一个该理论无法解释的可观察的现象。如果通过添加各种限制条件该理论仍然无法解释这个现象,那么这个理论可能是错了。这样的现象越多,你做出这个判断的把握就越大。
好,我相信你已经做好推理的准备了。我们先把一些和这个问题有关的可观察现象列出来:
- 世界一直在发生改变。
- 在世界改变的过程中,一代代人死去,又一代代人出生。
- 在世界改变的过程中,人们的行为也在发生变化。
这三个现象我们不需要活几千年才能观察到,就看这最近的20年,也能有直观的感受。现在,我们需要一个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
首先从公理3出发,人的行为受其思想控制,而人的行为在发生变化,那么可以推出,人们相信的东西在发生变化。那么,人们的思想又是怎么来的呢?显然不能从天而降,思想也不能遗传,所以只能从学习中得来。那么我们学习的东西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其他人创造的。
公理1告诉我们,世界改变需要时间。一个人创造了思想,并不会立即改变世界。他需要时间来传播他的思想,让更多的人相信它。传播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还有很多和它竞争甚至完全相反的思想同时存在。那么一个思想是如何存活下来的呢?
这时,公理2就起作用了。世界的改变需要人的参与,可观察的现象二告诉我们,人是要死的。在一些人死去,另一些人成长起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呢?把前面的东西结合起来——人的行为受思想控制,思想传播需要时间,我们可以推出人的死亡和出生改变了思想力量的对比。换一句话说,不管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在倒退,人们的思想在一代一代的更替中发生着变化。
现在,我们关于世界如何改变的理论已经呼之欲出了。那就是:世界的改变是由于相信某种思想的人死去,而相信另一种思想的人成长起来。
好吧,其实这句话并不是我说的,而是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他的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理论。他称之为“范式转移”。我现在只是尝试从几个自设的公理中通过逻辑来论证一下,纯属自娱自乐,当做思想练习了。
其实物理学家普朗克也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是,科学真理不是通过说服对手取得胜利或者看见光明,而是因为对手死了。我猜普先生说这句话时,可能心中充满的是无奈吧。不过,他说得并非没有道理。听说还有个研究从统计数据上证明到了这句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
怎样做一个改变世界的人
有了理论支撑,行为就有了指导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世界是怎样改变的了,那么怎么做一个改变世界的人呢?答案如下:
要坚持去传播一个思想。人们的行为是受思想控制的,世界改变是需要人参与的,所以改变世界就需要改变他人的思想。这个思想可以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但它是我们深信不疑的。如果我们有改变世界的念头,就应该实践并努力传播这个思想。
不要试图去改变年龄比你大很多的人的思想。这样做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原因有二:第一,他们的思想很难改变。第二,即使你费尽心力改变了他们的思想,因为他们能够传播思想的时间有限,你的付出性价比太低。所以,我们应该向更年轻的人传播思想。他们可塑性更强,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可以活很久。
努力活久一些。活得久,意味着你能传播思想的时间越长,同时意味着对手在你之前死去的概率越大。此消彼长,你的胜率就高了。
后记
想到写这个题目,是因为今天和路夫人一起去看了电影《奇异博士》(没有剧透,请放心阅读)。影片中各派为了自己的信仰性命相搏,让我对信仰的力量深有感触。正好这几天阅读了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里面讲到科学发展的方式,其实对人生颇有启示,由是作此文。
平日在生活中,和父母辈的交流也常常因为观念不同而倍感辛苦。不过,在想通了上面的逻辑后,心里就会释然很多。有时候,冷冰冰的逻辑比所谓的满腔热情更能解决问题,尤其是思想上的问题。
【作者简介】 万卷书和万里路,80后大学教师一对。 书先生语言老司机,玩转英语、德语、Python计算机编程; 路夫人旅游达人,足迹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过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