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是我国教育家,思想家,凡是上过学的人都应该不陌生,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他有很多教育的故事,比如“四颗糖的故事”应该很多人耳熟能详。
今天讲讲他喂鸡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公鸡只叫不吃。
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它的嘴里塞。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公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叫好。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做作业,不愿意上学。那是因为写作业和读书对他来说是很痛苦的事情,大家发现没有,大部分学生成绩好的学生很认真,都处于比较快乐的状态,都愿意自己主动去学习,而不是被逼的,被逼都是比较痛苦的不自愿的。
我们生命的本能就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如果说你打压他,指责他,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不上进,你的作业怎么这么不努力。这些话都会让孩子不开心,造成排斥的心理。
如果能让孩子放松回归到轻松快乐,他的状态肯定不一样。你给宝贝商量一下,从今天开始爸妈就不监督你了,你自己做一个计划,做作业是你自己事情,自己安排好自己的事情,如果需要帮忙,爸妈也会很乐意帮忙。
就像我本人的例子,在我们那个年代父母根本不懂教育,我的父母都是农民,自己种田还来不及,哪里还有时间来管我学习,也从来没有被迫我学习,那个时候我们都是自己主动学习。
有人要说那个年代的孩子与现在的孩子不一样,时代不一样,环境不一样。是的,确实不一样。但是,上进心是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的基因,这是祖先经过长期进化留下的。
再来看看一年级,二年级的小朋友,有没有发现,很多小朋友回来都会很主动做作业,你不让做作业他还会跟你生气。
但是,后来为什么不行了,一方面随着年纪的增长,学习知识的增多,难度的增加,加上孩子的适应总有个过程。
如果家长不懂“三年级现象”,一个劲的催,不停地督促。字写得不好,撕了重来;写错了,罚抄十遍;算术没有全对,加倍练习。这些搞得家长孩子精疲力尽,最后效果有多少,只有你和孩子心里清楚。孩子被迫做不喜欢的事,能有效果吗?
换位思考,如果每天你上班,老板给你布置了很多工作,你能有好心情做好每一件工作吗?但是,如果你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好自己该做的工作,是不是心情就不一样了?
曾经听到一个老师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初中生向他求救,她的妈妈不让她学习,因为她妈妈认为学习没有用处,总是喜欢带她上街玩,而她想学习,想做作业,她为她妈妈不让她学习而苦恼。
管得越多,孩子越不想学习,越不让学习,孩子拼命想学习,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活在轻松快乐的状态当中,一定要让他感觉到一种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他的学习就很认真,上课就会很认真的听,就会很主动。
所以,我们的孩子要让他回归到正常轻松的环境,做好孩子的引导工作,错了也不可怕,我们哪一个成年人的成长没有经历错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