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忽然心血来潮想要写下一些字,一方面感觉写读书笔记实在是鼓励自己努力读书以及努力理解的一种绝佳方式,另一方面,作为一名程序员,闲时写一些文字是一件很流行的事不是吗?所以我也来凑凑这个热闹好了。
虽然早早做了决定,打算按照一周一篇的频率写读书笔记,但是迟迟没有付诸行动。拖延或许是其中一个原因,起点过高或许是更加真实的原因。两周前恰巧买了一本《时间简史》来读,打算作为一个开始,奈何水平实在有限,虽然这已经是一本科普性质的书,对其中描绘的很多宏大的物理学图景还是理解得非常困难,以至于每天只能啃10页左右。所幸,无论如何还是囫囵吞枣地读下来了,既然没有半途而废,那就有必要记录下一些什么东西,也算是向霍金大大致敬了。
在书的一开始,作者就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宇宙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这开端之前发生了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它会有一个终结吗?我们能回到过去吗?对于这些问题,就连最顶尖的科学家都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复,更遑论我们普通人了。但是掌握了物理学这件利器的人类中的最聪明的大脑或许能对此做出一些猜测。
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红移现象,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于是人们惊讶地发现,宇宙似乎一直在膨胀,我们身边的天体一直在离我们远去。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倒推回去,在这漫长的时间中宇宙一直在膨胀,那么这种膨胀一定应该存在一个开始的点,在这个点上物理学的一切定律都失效,并且这个点的体积为零,质量却无比大,因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虽然非常不愿意相信却不得不暂时接受的结论:宇宙起源于一场大爆炸。那么,在大爆炸之前呢?发生了什么?爆炸的初始边界条件是怎么确定的呢?似乎只有上帝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一位物理学家曾经自信地说过:物理学大厦已经全部建成,未来的物理学家只需要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就可以了。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进入二十世纪之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横空出世,对整个经典物理学的体系形成了巨大冲击。人们发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发现了时间的相对性,物理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威纳海森堡告诉我们,为了预言一个粒子未来的位置和速度,人们必须能够准确地测量它现在的位置和速度。显而易见的方法是将光照到这个粒子上,一部分光波被此粒子散射开来,由此指明它的位置。然而,人们不可能将粒子的位置确定到比光的两个波峰之间距离更小的程度,因此必须用短波长的光来测量粒子的位置。而由普朗克的量子假设,人们不能用任意少的光量,至少要用一个光量子。这量子会扰动这个粒子,并以一种不能预见的方式改变粒子的速度。而且,位置测量得越准确,所需波长就越短,单独量子的能量就越大,粒子的速度就被扰动得越厉害。这仿佛是个悖论!也就是说,我们测量粒子的位置越准确,对它的速度掌握得就越不准确,最终我们不能做到确定一个粒子的位置。于是就有了那只大名鼎鼎的“薛定谔的猫”,猫的真正状态我们是永远不可能观测到的。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时间的概念是相对的,并不存在一个全宇宙通用的时钟。如果一名宇航员以光速向宇宙航行而去,当他返回地球的时候发现自己曾经的童年伙伴已经垂垂老矣,而自己还是一个正值壮年的青年人,或许我们可以说宇航员来到了未来,但实际上对于他来说,时间确实只是过去了几年,而地球上的时钟或许已经走过了几十年。光速不可变的性质让人们感到着迷,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航天器真的做到了光速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相信那一定会是令人震撼和感动的场景。
读过《三体》,无比震撼于其中宏大宇宙图景,刘慈欣大大告诉我们:光锥之内就是命运,是啊,处于未来光锥之中,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未来来到我们眼前而没有任何办法改变,这不是命运又是什么呢?之后再读《时间简史》感触会更多一些。相比于我们已经知道的,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或许会更多一些,但是一直对《三体》中的一句话刻骨铭心:人类科技的进步永远依赖于基础学科的进步。只有窥见了宇宙本质的规律,我们才可能利用它来为我们做一些事情,当三体人用智子锁死地球人的物理学后,地球科学停滞了几百年。所以,虽然现在的我们依然无知,但我们总是在努力地知道得更多些。
当我跟随霍金的讲述把思维扩散到广袤无垠的宇宙中时,总会感到自身的渺小,在这广阔的宇宙中间,地球只是因为偶然的概率产生了适合生物产生的条件,而人类也不过就是万千物种中恰巧生存下来并且产生了智慧而已。与之相比,我们生活中所斤斤计较的、所念念不忘的又算一些什么呢?如果我们出现在这个冰冷的宇宙的一个角落真的是上帝的恩赐,我们又有什么不满足呢?因为这已经足够证明我们是多么特别了。
现在这个时刻膨胀的宇宙是否会某天到达临界点,然后开始收缩,最终回到一切的起点:奇点;太阳是否会有一天走完了生命历程成为一个黑洞,向我们这颗蔚蓝色的星球发出召唤;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四维世界是否真的仅仅是更高维世界的一个投影,或许我们只是生存在一层膜上,或许我们都只是一种全息投影;与这些宇宙尺度比起来,我们的生命显得那么短暂,所以更要珍惜,更要充满希望,因为每一个我们,每一天的我们都是崭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