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我就在了这样流火的日子里搬家了。
一个月来就这样忙忙碌碌没有了个人的时间,也没有了干净整齐的读书之地,每一次静下来记录都是在公交车上。等到终于有自己的书房,有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记录时,发现竟然忘记了大半。
情绪的焦躁影响的应该不只是记忆。索性就说几件印象深刻的小事吧。
一.我与黄方能老师
大半年前,一场大雨让我躲进了青岛市图书馆,就是在那里,我读到了土家族作家黄方能老师的中篇小说《你们的心思怎么拐弯了》。
即使现在回忆起来,依然是余音绕梁。
在读完的几天后,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了随笔,发在了简书上。
一个月前这篇随笔有幸被黄老师的女儿读到,并推荐给了黄老师。辗转半月,黄老师联系到了我,荣幸的是,黄方能老师已经将我的这篇记录发表在了《铜仁日报》。联系我是为了给我邮寄稿费和那日的报纸。
我知道铜仁是一个美丽的历史悠久的地方,我也知道黄老师就是本土作家,能从小说中体会到“不忘本”的传统与思考,并得到老师认可,我无疑是最幸运的一个。
我该感谢黄老师,也该感谢我的父母,因为我的身上还有着对传统的些许认知理解,离精髓还远,但够扎扎实实的践行。
大约两周前,我在整理旧物时,意外发现了父亲的《履历表》和入党申请书。当时我拍照微信留言母亲:老韩看看,这可是我爸的御笔啊。
老韩几日没搭理我,直到我某日中午买了烧鸡回家。
老韩说,你爸爸当年还写过入党申请书,妈妈都不知道。
老韩说,看到我微信的那天晚上她哭了。
父亲的那份入党申请书记录了太多母亲都不知道的内容,父亲是个标准的“苦大仇身”的小孩。可就是这个出生于四零年代出身卑微的小孩,一直有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梦想,从没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如何做人做事,他言传身教的深深影响着我们。
二十多年来,我一直从事着老年临床工作,我身边不乏有同样出生于四零年代,一九四八年就就读于山东大学、清华大学的老爷子们。他们有的现今都能熟练用英文背诵《鲁宾逊漂流记》。这些老爷子们除了感叹往事如烟,关心“工资补助”外,余下的时间也都在读书读报,甚至有的在写回忆录。
这就是大学的高等教育给他们养成的深入骨髓的习惯——生命不止,笔辍不断。
我相信命运从出生就开始的不公,更相信不看天的脸色可以改变的命运。只要努力不放弃,生命中就会有出其不意的惊喜。这同样也是我的家庭信仰。
今年夏天外甥女飞赴美国西雅图,正式开启了她在华盛顿大学的求学历程。我们家庭的每一个人也都在各自的工作学习中收货满满。
老韩说,谢谢我们仨,她对得起我们的父亲了。即使父亲在世,也想象不到今天的样子。
我深深的理解,因为这也是中国女性身上特有的品质。换句话说一个单身女人让三个孩子长成了她老公希望的样子,可以说没有遗憾了。
拿到稿费的那一天,我打电话给黄方能老师表示感谢,黄老师说不好意思稿费不多。我说我对老师的感激感谢之情不是稿费也不是文字所能表达。我的文学水平很低,能写出来的也只是对小说的部分理解而已。
是阅读让我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是阅读让我坚定不疑的去实践“心有明月,天朗气清”的气节。
二.我与小胡子
我与小胡子,是命中注定要纠缠一生的母女关系,有时候我会看着她走神,琢磨遗传基因的奇妙,刷刷我存在的重要感。
中考后,小胡子拥有了她人生中的第一部智能苹果手机。
你能想起自己刚拥有智能手机时的样子吗?哈哈,我是记得的。不过,如果你不记得也没有关系,我确信你现在的样子应该和你孩子刚有智能手机时的样子别无二致。
看看大街上边发微信边走路的人群,看看公交车上一片片的低头族,我们不用照镜子就能轻易看到自己的样子。
小孩拿到手机,第一件事就是下载了微信,给自己取名:小胡子。
这名字,还别说我很喜欢。“老妈,微信太强大了,有微信我们联系就方便了,我们发个图片啊,聊个天啊……”
对啊,果然是方便啊,微信最重要的功能明明就藏在省略号里吗……转个帐啊,发个红包啊。
有一天我在微信上语音小孩:每每看到你喊妈妈的连续表情,我都不想当妈了。小孩笑的前仰后合。
我想起几年前,我还不知道微信是啥东西时,看到有一个男同事一个人在屋里对着手机说话、大笑,我还很疑惑的悄悄问别人,谁谁该不会是因为大龄找不到对象一个人关在屋子里疯了吧。
现在,全民都疯了。
然而从孩子有智能手机开始,我还是不能免俗的和很多家长一样添了心事,毕竟网络上有满天飞的知识也有满天飞的垃圾。
我热情建议小孩下载腾讯视频,仗义的允许她登录我的会员号 ,我还慷慨的让她使用了我的淘宝账户,理由都是老妈仗义付费。
一开始小孩高兴坏了,天天喊妈妈开明。可是这样的司马昭之心也只是天知地知我知她爹知。
如此隐秘的“知”在昨天戛然而止了。因为我一时手痒清理了淘宝上的好多旧物,当然,旧物里包括小孩刚刚加入的陌生物物。
小孩不但生气了,还脑洞打开了:“老爸,你说妈妈耍这样的心眼有意思吗?”
“有意思吗?”她爹笑着又补了我一刀。
“没意思。”
“因为你始终还没明白天大地大人的心思最大道理啊。”
天大地大人心最大。八月来了,朱日和都三军亮剑了,从国到家,这道理从来不在纸上,亦非言传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