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3 11:31:53
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历史,与历史真相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汉语与英语,为何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又隐隐藕断丝连?在生存不易的今天,我们是否还有闲情逸致静下心来思考这个吃饱了撑的问题?
早前读过作者苏三的新书《落后》(纸质书还没出),因此对这本《汉字起源新解》中大胆而看似荒诞的观点多少有些心理准备。
那在逻辑上,世界各地的文字有独立起源但恰好具有某些相似的可能性吗?这里之所以要强调是逻辑上的可能性,是因为我们现在对于历史的一切解读其实都只是逻辑推理,说白了就是猜,因为谁也不能保证那些遗迹或是古籍都是真实的,因此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推理是绝对正确的,最多只能是符合逻辑的。书中也提到,”经常有考古发现会推翻整个现状改写整个现有历史“。回到刚才的问题,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看完这本书我紧接着正在看《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这书的观点正好符合我长久以来心底对于神话的解读,即那只是世界各地的原始人共同目睹了更高等的智慧生物及其文明产物而已,这最简单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和希腊的神话故事看起来大同小异,上帝和玉皇大帝说不定描述的就是同一个外星人首领。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文字的起源,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文字也是外星人教的(那我就是打胡乱说的一枚神棍了),而是说,即使不同地区的人类不用相互交流,也能通过各自对大自然的领悟,发展出相似的文字形态来,毕竟按现有的科学共识,人类说到底都是同宗嘛。
反过来,这本书则坚决认定世界文字是同源的,源头就在西亚,我觉得也有道理。没错,我同时认可了两个完全矛盾的理论,不是说精神分裂,而是作为非科班的纯爱好者,我觉得没有必要站队,也很讨厌不管什么事动不动就站队的。对于可能永远也没有定论的东西,就事论事,做做逻辑推理就好了,其实挺有意思的,辩论赛不就是这样来的么。上面提到了人类是同宗的,那既然现代人类的始祖在几百万年前就能从东非出发,分散到世界各地并繁衍生息,到了几千年前文字刚刚起源的时候,人们长途跋涉有意无意地从西亚向东亚传来文字的种子,也就不足为奇了,何况按书中的说法,还有印度这个二传手。
我为什么开篇说汉语与英语隐隐藕断丝连呢,常看美剧的同学一定知道,英语中经常会有一些俚语的表达方式跟汉语如出一辙,以至于第一次看见会以为是Chinglish,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过可惜平常没注意收集。除了那句最著名的“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只记得最近在Homeland S01E06里看到的“cover our asses”(擦屁股,形容收拾残局)。回到这本书,作者虽然只谈到关于史前的文字起源是由西亚向周围扩散的猜想,只涉及文字符号层面上的传播,但我想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文字形成之后,由东西方文化或商业交流带来的文字句式层面上的传播,
作者在书末总结了汉字起源的三要素:水、青铜、商业。
在我的刻板印象里,史前人类的生活状态应该是这样的,三两个原始部落稀稀拉拉地分布在平原或者缓坡上,男人打猎,女人生火,时不时弄个巫师跳个大神,搞点祭祀,再时不时跟邻近的部落联个盟或者打个架,事实上我当年就是这么玩《孢子》的,嘿嘿。后来去成都的金沙遗址,看到成堆的象牙,第一反应是,啊,那时四川盆地还有大象;第二反应是,哦,他们祭祀的排场挺大的。而这本书有一个非常大胆的猜想,就是这些象牙其实是商品,而成都平原当时是一个
最开始。读到这里时,我立即想起前几天看到的关于川南向家坝考古的新闻,专家按照中华文明从中原往外扩散的传统思路,试图往蜀人南迁的方向上解读,但既然看了这么不着调的书,不妨让我乱入一下。书中略显突兀地提出了成都平原是南线商贸集散地的论调,但没有给出更多的证据。翻开地图一看就知道,南线从印度-缅甸-云南过来,最终目的是要顺长江一路东去的,怎么会选到成都平原这个长江以北数百公里的地方呢。好在作者给了条线索:这些商人的据点都在长江的支流边上(不过可耻地没说为啥)。这样就好解释了,向家坝下游不远就是长江至此的一大支流:岷江,再往下不远是另一大支流:沱江。而金沙遗址在成都城西,离岷江不远,三星堆遗址更是直接就戳在沱江边上,这正是岷江和沱江离得最近的一片区域,bingo!为什么要大老远顺长江支流上溯到这里呢,因为四川盆地里只有川西这一大块坝子是平的,这里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天府之国(苦逼的川南丘陵不算),tmd这帮人真会选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