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洗稿”,诞生于“强运营,弱内容”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反映了这个时代文化创造力的缺失困境,另一方面,折射出当下资讯市场流量分配机制的“二八效应”。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留过一个“命题作文”,叫做《我做过的一道菜》。过几天的作文点评课上,老师黑着脸凶我们,“全班60多个小孩子,怎么写的都是炒鸡蛋?就不能写点别的么?”我暗自笑了,我自知写的不是“炒鸡蛋”,一定会被点名表扬的,然而以失败告终,老师说,“某些同学,写的是柿子炒鸡蛋,自以为聪明,但也离不开鸡蛋,老师一样认为那是炒鸡蛋。”可能,现在的自媒体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换了个“柿子炒鸡蛋”的花样,可终究还是个“炒鸡蛋”,就是所谓的“洗稿”。
一封律师函,维护的不一定是自媒体人的原创权益!
每个时代都不缺少成功者,同样,每个时代都盛产“模仿者”与“被模仿者”。2018年01月23日,知名自媒体号“周冲的影像声色”和“六神磊磊读金庸”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洗稿辩论”。周冲方面聘请了专业的律师,对“六神”指出的“洗稿”文章进行专业比对分析,最终得出了“抄袭法律依据不足”的结论。
我并不为任何一方“打call”,我关注的只是互联网世界和它骨子里的商业逻辑。“周冲的影像声色”在受到第三方质疑“洗稿”之后,选择“律师咨询背书”这样的法律手段回应媒体大众,这不得不让我,嗅到了“公司估值受损”和“媒体公关澄清”的味道。
如果“洗稿”与否,需要法律介入来判断和定夺,那么,“洗稿”背后,可能不是简简单单的“原创与非原创”之争了,而是潜藏起来的“流量和商机”之争了。如果一家以原创为特色的平台被爆抄袭,哪怕只有一篇文章,或者一篇文章中的一个段落存在抄袭可能,那都将是致命的打击——失去广告价值,失去投资点,失去用户,最终,平台“硬着陆”,人财两空。
既然事态很严重,那么,反击就该“权威”,用上极致的维权方式——基于《知识产权保护法》的文章相似性界定。外人看热闹,可能觉得这么做有些“杀鸡焉用宰牛刀”,而在我们看来,这叫做“杀鸡给猴看,以儆效尤”,一纸律师函,既打消了其他人挑起同类争端的念头,也维护了自己自媒体平台的商业价值,至少在法律上是成功的。
一棵树砸中两个“牛顿”的奥秘:只有一棵千年树,树下子孙千千万!
曾经和朋友讨论过这样的问题,一棵树如何才能砸到N个牛顿?朋友戏称,叫上一帮兄弟,天天在树下守着,其中一个兄弟观察哪些果子快要落下来了,就让其他兄弟在下面等着,果熟蒂落,苹果早晚会砸中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的兄弟。当时听来权当玩笑,现在想来,的确是这样!
如果,前人不努力植树,深耕文化底蕴,而后人只管着乘凉,抄袭搬弄是非,那泱泱大国,迟早会见得森林枯竭,才思殆尽;如果,前人巨擘们传承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后人们不植种新的树木,那么,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呢?只有一棵千年树,树下子孙千千万!
两个人,一个天南,一个海北,可一直执起笔来,却想到了一块儿,一起回到了古代,见到了“张三丰”和“郭襄”,一起纠结起来他们无果的爱恋。为什么会同时写“张三丰和郭襄”,回答很简单,因为“这个苹果快掉下来了”,被砸中了就能成牛顿,别人也喜欢看牛顿,何乐而不为?
这可能体现了一个时代文化创造力的缺失!
为了保证商业价值,我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盈利模式”和“内容运营”上,至于内容本身,老祖宗多的是,找些热点和共性,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谈论,就是数之不尽的内容了。终于,某天,在某个角落,和某个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写出来,字里行间也多有相似,这所谓的“心有灵犀”,其实只是一场骗局——围绕这个受欢迎的话题,只有这一种写作方式最受欢迎,而且最容于大众传播,没有所谓的巧合,有的只是事先设计好的“内容运营”套路,有的只是对前人内容的再加工,缺少的则是硬铮铮的骨气——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和再生力!
“原创” or Not ? 现有分配机制下,有人屡受其害,有人乐享其成!
对自媒体人来说,“原创”的魅力高于一切,但对于算法来说,“原创”只是一个标签,只是个属性。“原创”并不能战胜内容市场的“二八效应”——大部分流量流向少部分头部机构用户,而大部分个人原创用户将争夺剩余的小群长尾流量。好在,算法正在逐步加深对“原创”的认知,相信今后,各个平台对原创内容的传播力度会逐步加大。
有人会问,“原创”自媒体人还能坚持到那天么?其实,我心里也没有数。而且,我心里想的是,“劣币“终究会驱逐”良币”,自媒体的“内容”和“运营”终将被分拆,成为两条独立的发展线,只有分开处理,才最符合互联网的调性——高效、专业、传播。
以“用户”为导向,大部分平台会按照关注热点分配流量,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那么,争夺流量的要素只剩下四个了,遗憾地说,无论哪一项,“个人原创者”都无优势,毕竟,一个人是比不过一个团队的,新手是比不过老手的:
合规性,是否符合平台的基本要求。
时效性,内容发布的效率。
相关性,内容的相关联程度。
历史表现,发布内容的平台本身表现,比如权重。
所以,我们会见到,大平台频繁“洗稿”,小原创暗自忍耐,即便平台方积极配合保护原创者的利益,可洗稿的速度太快了,太隐蔽了,根本阻挡不了——有人屡受其害,有人乐享其成,没有任何一种分配机制能同时满足所有群体的利益需求,自媒体也是。
把“内容”和“运营”从个人原创者身上分拆开来,才是不得已的结果,原创者专注内容打磨,运营平台做进一步的内容润色和加工,各取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