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台湾乡下长大的。
每到春天,农天中的翠绿从原本的泥泞中,转为随风起舞的绿色波浪。老家南投是台湾唯一不靠海的县市,但我却是看着翠绿色的波涛长大。比起在夜幕中会露出一抹不善的海浪,稻田的绿浪显得更有生气,也更和善可亲。
除了我们这些享受田边春光的野孩子,电线杆上的麻雀对稻谷虎视眈眈,农夫扎起一个个稻草人,监视着辛勤耕耘的每一株幼苗。
稻草人动也不动的,很快被麻雀看破了手脚。
现在农村的稻草人少了,因为农作物的用药比过去更有效,还有空拍机等各种驱赶麻雀等灾害的方法。它们的责任尽了,同时也被抛弃。
可能是自小与稻田为伍,当我第一次读到文人用「心田」来形容一个人的心,就会想起麻雀,想起稻草人。
心田也会被各种害虫侵害,还有春夏秋冬的四季更迭。欣欣向荣令人神往,但那只是心情变化的其中一道美景。
接触心理学,我就想,「是不是每个人的心田也扎着几个稻草人,守护我们不受伤害?」
后来发现还真的有种心理效应叫「稻草人谬误」,并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我们犯了这样的谬误,有时我们自己成了稻草人,然后在真人假人的真假暧昧中,我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真相。在减缓痛苦的同时,也疏远了珍贵的爱与人性。
§稻草人谬误
稻草人是一个「替身」,是一种认识不清的心理效应,来自我们对一个事实的错误归因。一般有几种情况:
1.「曲解论点」的稻草人
小明和小华在吵架,小明说:「妳为什么不回我的微信?」
小华:「我昨天在忙,本来要回,后来忙着忙着就忘了。」
小明:「我知道在妳心中,工作比我重要。」
最常见的情况,就是两个人在讨论的焦点,并没有随着讨论而深化,反而在无形中转移了焦点。
2.「新增论点」的稻草人
静静跟爸爸争取要在同学家过夜,静静说:「爸爸,后天丽云生日,她家有party,那天晚上我想在她家睡。」
爸爸:「办什么生日party,丽云家就爱炫富。我不允许妳跟这么势力的人交往,不许去!」
爸爸在与静静的讨论中提出了一个静静没有提过的论点,「丽云家爱炫富」。并且通过这个没有得到验证的观点,对女儿的朋友做了一个不相干的批评。
3.「扩大解释」的稻草人
麦可和爸妈坦承自己是同性恋:「爸、妈,我一直拒绝相亲,是因为我爱的是男人。」
爸爸:「你说的这是什么话,对得起我们家列祖列宗吗?」
妈妈:「哎唷!这给左邻右舍听到多丢人啊!」
麦可:「同性恋不丢人。」
妈妈:「还不丢人?不然你对外四处宣扬看看,你敢吗!」
丢不丢人,跟「四处宣扬」没有必然关系。
§谬误背后的感情谜题
谬误经常和「理性」两个字联系在一起,进而当某些思想的谬误被抓出来,好像就可以决定一段讨论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好比当我们发现某个人的论点中出现稻草人谬误,似乎就没有必要继续跟这个人讨论,因为讨论可能根本不会有一个具体的结果,还可能因为彼此认知的歧见引发冲突。
让我们回想一下,今天农夫架起稻草人,是为了抵御麻雀的侵害。当我们的认知中架起稻草人,是否背后也有一个保护心田不受伤害的理由?
这些理由并非光凭理性就能处理,感情的需要,还需要感情来呼应、弥补与共融。
上述我举的三个例子,来自我曾相遇的三位来谈者。
1.我需要更多的信心
小明和他的女朋友,差不多是同个时间来北京的,但他们的际遇不同。北漂两年,小明还在工作上浮沈,女朋友却已经是个受到老板器重的贴身秘书。他们一起租房,随着和老板一起出差的日子变多,他们约定好每天晚上还是要花至少十五分钟讲个电话,或者通过微信聊聊今天的大小事。每当这个约定被女友以工作的原因打破,小明就会特别不开心。
他不是没有理性,只是不想跟女友大吵。通过微信没有表达清楚的,其实是对两人未来的焦虑。他不想失去女友,可是当两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工作成就越差越远。内心的焦虑使得他的脾气也跟着失控,而稍微带着一点修饰的提问,根本言不由衷,因为那不是他真正关切的命题。
2.我想要更多做自己的空间
表面上,静静上大学后,和爸爸的关系好转一些了。但这个好转的表象,在于两人之间的时空距离拉远,少了见面的机会,冲突的机会,也减少了交流感情的机会。
「台北对我来说象征着自由」,静静说。反过来,「家庭对她来说象征什么呢?」静静知道爸爸是爱自己的,可是他爱的方式充满控制,一方面避免她受伤,另一方面让她没有办法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探索世界。她想要更多的尊重,可是爸爸没有理解女儿想要的自由。
刚到台北头半年,静静过得很开心,升上大二后,那份开心的感觉不在了。她内心还是需要父爱,可是她又挣扎于父爱带来的禁锢。连带的,原本能带给她开心的社团、夜游、同一门课的男孩都渐渐失去了风采。
3.我渴望被接纳
麦可知道爸妈不可能接受他是同性恋这件事,尽管这是一个事实,而且他们可能曾经猜想到,只是不愿意承认这个「大胆」的假设。当麦可把自己的真实性向对父母坦承,他原本预期的责难没有发生,奇迹似的拥抱也未出现,有的是父母一阵阵传达到他心中的难过,伴随着呜咽般的酸楚鼻音。
但麦可还是说了,他想「既然要长期抗战,晚说不如早说。」目前他和爸妈还没有恢复之前的关系,他也说不好自己的诚实究竟会不会是一种一厢情愿。
还有一件事也是他意想不到的,他说:「本来以为说出来,心里会舒坦点。但只有刚说出口那天,我觉得好一点。后来我看爸妈那么难过,我有时会想,当初要是没有告诉他们会不会比较好。」
§事实的力量
在辩论比赛中,被对手抓出谬误,往往意味自己将输掉比赛。可是在真实生活中,思想的谬误并没有所谓的输赢,那些纠缠在理性背后的情感要素,超越比赛的胜负,影响我们真实的喜怒哀乐。
佛洛伊德认为谎言中也有真相,那个真相就是「一个人架设稻草人的目的」。那些对他人原意的误解、曲解与假装不理解,背后都在传递某个真实的意义,诉说着人们在面对内在冲突时,偶尔不得不激起的一种逃避机制。
《人生的营销企划书》作者傅立德(Robert
Michael Fried)说:「没人说人生很容易,有时人生走起来相当辛苦,但我们往往是在辛苦中找到人生的意义。」
戳在稻草人身上的攻击越是凌厉,背后所潜藏的情感可能越发深刻。
我经常想起萨提尔(Satir)的见解,她认为每个人都充满正向的力量,而我们也当用正向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价值。即使是自身的软弱与缺点,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就像有时他人看来不理智的反应,背后可能藏着伴侣的不安、父子间长久未处理的界线等一环扣着一环,让我们的生命缓缓提升的关键。
所以萨提尔在咨询时,不谈「改变」,更不谈她是要「教育」或「矫治」(correction)来谈者。
而是帮助来谈者「转化」(transformation),这种转化是一种生命的升华。在生命的各种线索中,我们找到向上提升的阶梯,一层一层的阶梯架设在各种语言的谬误上,但这些谬误背后的情感纠葛,那是我们得剥开语言的文字栅栏,得去亲近和感应,然后我们才能梳理出双方的关系,撇开语言的隔阂。敞开彼此的心田,以无声的心语放下畏惧伤害的替身,彼此面对、彼,此感应、彼此信任,直到不再有在对方面前架起稻草人的需要,仅存赤裸裸的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