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分析
2018-05-14 12:45:37 新丝路(下旬) 2018年9期
摘 要: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构成,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爆发的形式和本质两个方面做了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分析。马克思研究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商品;经济危机产生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形式即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经济危机产生的一般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即生产剩余价值。
关键词:经济危机;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分析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过去十年,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可谓前有“黑天鹅”、后有“灰犀牛”还要防明斯基,受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而1978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在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的情况下,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则陷入经济危机的泥潭,研究经济危机问题对指导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构成,马克思研究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商品,他深刻的指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必然会导致商品生产的相对过剩。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爆发的形式和本质两个方面做了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分析。
马克思认为:“危机的一般的、抽象的可能性,无非就是危机的最抽象的形式,它没有内容,没有危机的内容丰富的动因。卖和买可能彼此脱离。因此他们是潜在的危机”[1]247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危机理论的切入点是商品的买和卖,其逻辑起点就是商品的二因素。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起点:商品的二因素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研究和他的经济理论研究一样逻辑起点都是商品。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它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先后经历了简单的商品经济和发达的商品经济两个阶段。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正如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为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2]
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商品交换表现为物物交换(W-W)的形态,这一阶段商品交换的双方以换取自己所需物的使用价值为目的,物物交换的表面之下更多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在马克思眼中简单商品经济时期的商品交换不过是:“买和卖相重合。”[1]246正如前面马克思所说买和卖脱离才是潜在的危机,那是不是整个人类社会只要物物交换就可以免于危机了?并不是。人们会发现物物交换不过是历史上某个时期或者人们理想化的状态,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天然就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只有交换才能解决这对矛盾体,但是人类总不能一直都是一头羊交换两把斧子,必须寻找一个具有明显特殊使用性质的一般等价物来衡量商品的价值,货币便出现了,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物(W)-货币(G)-物(W)。此刻,“商品转化为它的对立物货币,即转化为抽象一般的社会劳动的困难,……在于已经卖掉了商品而现在持有货币形式的商品的人并不是非要立刻重新买进、重新把货币转化为个人劳动的特殊产品不可。”[1]246一旦货币持有者不继续交换商品,买和卖就会分离,潜在的危机就会到来,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3]进入发达的商品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不是为了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去生产商品,而是为了商品的价值,即换取货币,或者价值增殖,换取更多的货币,这便是经济危机产生的一般的可能性根源。
二、经济危机产生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形式
经济危机产生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形式从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角度来分析,我们发现货币的流通手段即买和卖,是经济危机产生在形式上的可能性,此刻货币作为中介连接了买者和卖者,马克思称之为“危机的最抽象的形式”。[1]247货币的支付手段,把商品的流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W-G,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商品的惊险的跳跃”[3]这一环节商品生产者更为关心,为了获得利润商品生产者就必须保证购买者对商品使用价值的需要,才能实现生产商品的价值,如果跳跃不成功,商品生产者将面临沉重的打击。第二阶段:G-W货币转化商品形式,由于在流通的过程中卖和买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可以分离的,一旦商品出卖,商品所有者对货币具有独立支配权,他可以在时间上选择推迟购买或者不买,在空间上可以选择换个地点购买,更可以不购买,使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贮藏起来。这样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必然会减少,而另外一些商品所有者的商品却卖不出去,这个时候市场上货币量减少,卖不出去的商品使得市場上的商品量增加从而导致商品的相对过剩,最终产生通货紧缩。货币量减少,人民的购买能力下降;物价下跌,企业会停工停产失业率上升,最终产生经济大规模的衰退,经济危机爆发。
支付手段,被马克思誉为危机的第二种形式,马克思称为货币危机,是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货币以债务的形式出现。这时候商品交换中产生的债权人与产权人,“他们由于都没有实现自己商品的价值,就全都不能补偿不变资本的那部分价值得到补偿。这样就要发生普遍的危机。这不过是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场合所展现的危机的可能性。”[1]249由于债权人承担着资金回笼的风险,一旦资金链断裂,某个债务人无法支付欠款,债权人的风险就来了,而有的债权人又可能是另一个交换环节的债务人,这样信用关系遭到破坏,商品的生产和经营都无法继续进行就会发生系统性的经济危机。马克思称之为“……使可能性可能发展成为现实性的相互债权和债务之间、买和卖的之间的联系”。[1]249
“危机的一般可能性就是资本的形式上的形态变化本身,就是买和卖在时间上好空间上的彼此分离。但是这绝不是危机的原因。”[1]253马克思的意思是形式即表现,表现绝不是原因,所以经济危机抽象的一般的形式并不是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仅仅是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
三、经济危机产生的的原因: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即经济危机产生的一般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即生产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始终是:群众贫穷和群众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却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4]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前文中论述了资本家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生产商品,而是为了商品的价值,资本家在生产时投入的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都是为了卖而买,而工人们天生是为买而卖,即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工资来购买生活必需品。这也是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分配之间的矛盾,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工人,工资表现为“劳动力的的价值或价格”,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这种假象,就是雇佣劳动和历史上其他形式的劳动的不同之处。”[5]在时间和空间上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混为一体,界限被模糊。因此“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6]这种分配的不公导致生产剩余价值的工人没有得到应有的货币(工资)从而支付能力低下无力消费,而资本家的为了占有更多的货币(剩余价值),又不断扩大再生产且呈无限扩大的趋势,会进一步限制社会总的消费能力。社会总消费能力降低大量商品的价值便无法实现,生产和消费彻底的对立了起来,导致资本主义危机的全面爆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7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6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3
作者简介:
王王(1985--)男,汉族,陕西岐山人。法学硕士,乐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办主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